夕陽一度紅 作品

第18章各自想法(第2頁)

  老太太聽著這話,就不多說了,如此考量倒是無可厚非,不就是再等兩三個月嗎,不差這點時間。

  “那你儘快請你師傅幫著說媒定親,估計婁家那邊也要問你這事了。”

  老太太說著笑呵呵道:“真要婁家那邊有什麼規矩之類的,我們這邊也得提前想辦法。”

  於小石知道老太太說的是彩禮之類的事,他笑道:“奶,放心吧,不會有多大規矩的。”

  高調?於小石覺得婁爸不會這樣做的,他跟婁家人也熟悉了,看得出來,婁爸做很多事情都在儘量低調。

  這很符合於小石的想法,高調作用不大,反而會讓人記憶深刻,低調一些,效果會更好。

  “怎麼會沒有規矩,婁家的情況你又不是不知道。”,老太太明顯不信,婁家也是大家大戶的,換做以前閨女出閣,講究多得很。

  就算現在大政策下,有一些講究也是應該的。

  見老太太不信,於小石就跟老太太分析起來,他知道老太太有些事情是看得明白的,人老成精,說的就是如此。

  說了大政策,說了公私合營,說了財富,說了人心,於小石用自己的言語給老太太說了個大概。

  “明白了,明白了!”,老太太眼中光芒閃爍,頓時理解自家孫子為什麼如此確定了。

  顯眼的都會被人記住,低調的,反而會安穩些。

  “奶,到時候婁家那邊估計也不會搞什麼多的陪嫁禮,那時候,估計風言風語不少,您就當沒聽到就行。”

  老太太聞言微微點頭,人心嘛,就是如此,見你好了心泛酸,見你不好要指點幾句。

  “放心吧,我這個老太婆要的是孫媳婦,又不是要陪嫁的嫁妝。”

  “再說了,我們家也去不了那麼多聘禮啊。”

  作為明白人的老太太經歷得多了,以前是男方聘禮多少,女方那邊有條件就送還同等的陪嫁禮。

  規矩雖然還在,不過很多都簡化了!

  不,也不算是簡化,而是社會不一樣了,以前搞出十里紅妝的是高門大戶,至於普通人,依然是在結婚的規矩下,男女雙方的兩家人量力而行。

  而如今當家做主的是翻身做主人的人民大眾,普及的當然是適合大家的結婚過程。

  祖孫兩人說著這事,寬了心的老太太樂呵去串門去了,心態好了,吃得香睡得好,這才是日子啊。

  抽著煙,剛剛被老太太這麼一提醒,於小石覺得有必要得跟婁家那邊商量一下了。

  他能看出來婁爸會低調行事,那是瞭解後有了判斷。

  然而站在婁家那邊的角度來看,有些話就不太好跟他於小石說。

  婁爸要是直接跟他於小石說要低調,就容易讓他於小石多心了。

  哦,你婁家家大業大,嫁了閨女低調算什麼鬼,這不是看不起女婿嗎!

  換做別人,肯定都會這樣想,人心難測,莫不如是了。

  這種事,唯有他於小石主動提出來,一來是符合婁爸低調的心理,二來則不會讓未來翁婿之間有什麼隔閡誤會。

  更重要的是,於小石也希望低調再低調,為了將來計較,他巴不得低調得讓大家忽略了這事。

  這麼一想,於小石想著明天走一趟婁家,把自己的態度表明後,相信婁爸會有個考量的。

  正想著事呢,聽見有人喊他,於小石應了一聲,起身去開門。

  “小石,快幫忙送賈東旭去醫院!”,傻柱說著,又去叫了許大茂。

  “他怎麼了?這段時間氣色不是挺不錯的嗎!”,於小石邊走邊問,傻柱搖頭道:“剛剛秦姐說他大便拉血了,急得快要哭了,請我們幫忙送去醫院呢。”

  “我去,不會要嘎了吧!”,許大茂下意識的來上一句,大便拉血,口吐鮮血之類的,都跟死亡掛鉤了。

  兩人嘴角抽了抽,傻柱無語道:“你可別在賈張氏面前說這話,不然……”

  許大茂聞言訕訕一笑,隨即三人來到中院,進了屋,看到賈東旭躺在床上,三人把他抬出來,送到外面的三輪車。

  一路來到醫院,醫生護士接過去檢查後,幾人才鬆了一口氣,真要嘎在路上,幾人也心虛。

  “柱子,你幫著看著點,賈張氏就是個不管事的,你秦姐這眼看肚子越發大了,做事很不方便。”

  一大爺易中海說著,讓傻柱去交錢,於小石几人就守在這邊等著,生怕醫生出來後來上一句:“有什麼要見的人都見見吧”的話。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賈張氏跟秦淮茹更慌了,一大爺易中海安慰起來。

  直到醫生出來,兩人急忙詢問起來。

  “病人身體是越發糟糕,先讓他在醫院住院幾天吧,等情況穩定些,再送回去。”

  聞言,賈張氏跟秦淮茹都哭了起來,醫生嘆息一聲,也沒多說什麼,在醫院,這種情況他見多了,也習慣了。

  等到將賈東旭送到病房,一大爺易中海才道:“秦淮茹,你大著肚子行動不便,先回家帶著棒梗兩個。”

  “醫院這邊,你這個當媽的守著。”,一大爺易中海對賈張氏說著,又繼續道:“我會跟你們一大媽說一聲,送飯之類的讓她幫忙送過來。”

  “一大爺,謝謝您了!”,秦淮茹感謝出聲,賈張氏也感謝起來,易中海微微點頭,把傻柱幾人叫出來後,才道:“都是一個院的,你們有時間呢,就多幫襯一下。”

  “柱子,你是個廚師,幫著你秦姐做點適合賈東旭吃的,能多吃一口,對他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