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王孟伯仲 作品

第四十章 此氣感非彼氣感(第3頁)

    “當然,這種分辨現實世界究竟現不現實的話題,我們都是門外漢,有的是人討論這些事情。我們是搞應用的,也是搞理論的。我們的理論比數學、物理學要淺,所以我們更要注意落在實際的東西。應用嘛,能應用就好,能知道應用的功效,能夠預測應用的功效,那就更好。”

    米立刀著重在氣感二字上畫了圈。

    “我現在確信,實驗組轉變研究方向的決定是對的,這就是一片科研的藍海。環境足夠新,可以收穫的東西足夠多。”

    “功利地說,我們能因此留名青史。現在我們已經收穫了三個成果,靈機、神識、氣感。神識和靈機不是我們先做出來的,但我們主動串聯,主動研究,主動提出行業標準、研究標準,氣感是我們實打實先做出來的,和我們這段時間持續進行靈機排斥研究分不開。”

    “兩位,現在我們只收獲了這三樣成果,和它們彼此之間淺顯的聯繫。但我能看到,在未來,當這些關聯更加深入,更加豐富的時候,你們就是人類在新領域的先驅啊!”說到動情處,米立刀激動地站了起來,抬起雙臂,像是要擁抱從天而降的天使。

    ……

    前途是光明的,氣感是沒搞清楚用途的。

    既然決定將再次融合靈機後感應到的東西稱為氣感,李儉也下了點工夫,研究氣感一詞先前的詞義。

    然後他糊塗了,糊塗中有一點清明——他媽的,這下我知道剛才為什麼覺得有什麼東西被忽略了。

    這詞沾邊的東西太多太雜,還混著很多奇奇怪怪的底色。

    好吧,不含蓄地說,這個詞在網文之外的領域,除了導向道家(我有空會去諮詢一下正牌道士),剩下的方向都是會進班房的。

    為了更深入地探討氣感一詞在過去的詞義,蒙星霖傾情奉獻自己家的家傳——當然,是副本,原本進博物館了——讓李儉翻閱那段全家煉氣的過去,他自己也複習一下。

    兩人共同研究,研究到後半段,拉上了張博學。三人最後得出一個結論:不論這些人,這些描述,總結得與現在的情況有多相似,都是放屁。

    最簡單的一點,李儉和蒙星霖的氣感來自多次融合靈機,但在眾多描述中,所有人都說氣感是自己修出來的,全然沒有融合靈機這一步。

    其他的區別也有,便不一一贅敘。

    反正張博學按照這幫人說的東西,也沒練出和兩人差不多的氣感。至於積年累月的訓練以至於達到傳聞中的境界……

    張博學看了看兩人,這倆一個是武學世家傳人,從小練到大的;一個就是個一個月前都沒接觸過格鬥的瘦弱書生。要說這倆人引為同類的氣感竟然是專門訓練出來的,那他媽的成什麼了?

    李儉天縱奇才,一個月內突飛猛進;蒙星霖純弱智,練了都快三十年了,才和李儉一個境界是吧?

    至於自己,夾在弱智和天才之間,但沒有氣感。

    他媽的,怎麼算都覺得自己吃虧啊。

    這話說出來難聽,但理是這個理。

    李儉可不覺得自己在武學方面能比蒙星霖有天賦。如果是從世界變化開始算,到現在產生氣感,蒙星霖領先他兩天,理所應當;要是自己一個月的時間把蒙星霖接近三十年的苦修超了,李儉第一個不答應。

    “那麼暫時可以認定,氣感會在再次融合靈機時誕生,至少也是強關聯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