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王孟伯仲 作品

第一百二十三章 一人一年七噸魚

    常言道,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又有“麻繩專挑細處斷,厄運專纏苦命人”之說。宏觀來說,這實則是“苦命人”難以應對風波,故而有此感嘆。

    說白了,要是人人都有得是能耐防備各種風波,風波也就成了“清風拂山崗”,難以讓人留下深刻印象。

    反過來說,倘若某個公認強大的集體並未對某事件做準備,那麼他們在面對危機的第一時間,和“苦命人”一樣脆弱。

    這些思緒在李儉被帶到東海海岸線時,於腦海翻滾。

    吳會省東臨東海,有一眾天然漁場和一片聞名華夏的群島。在靈氣復甦之前,吳會省的港口甚至能在全國前列找到不少身影。

    而在靈氣復甦之後,霎時間失卻的地球村環節中,便有海運一環。

    靈氣復甦後,人們再難回到海邊,只因海中妖獸,不是一般得多。

    起初,沒有人在意這場災難。這只是幾頭蝦蟹的上岸,一片無人的海域,一條運輸鏈路的斷絕,直到這場災難和每個人息息相關。

    一開始,李儉對海洋的見解存在誤區,而這誤區伴隨了他很久,直到最近一段時間,他的錯誤觀念才被友情講解的大佬扭轉到正途。

    簡而言之,在靈氣復甦之前,海洋中的生物量,以質量來算,並非比陸地上更多,反倒比陸地上少了一個數量級。

    在大多數人心目中,海洋那麼寬廣,那麼深邃,其中的生物量不說比陸地多吧,至少數量級也應相當,怎麼會不如陸地呢?

    李儉也是那麼想的。

    而在專家解釋之後,李儉大概明白其中奧妙。最直觀的,陸地植物生物量佔大頭,它們的木本結構或草本結構中的支持組織讓它們比起水體中的近親更重。

    而最根本的,是陸地與海洋中生物的能量來源不一。

    海洋中被浮游生物,其中作為生產者的那部分利用的光照,單位強度相比陸地,少得可憐。

    而在絕大部分黑暗的水體中,沒有來自外界的能量來源,水體再怎麼龐大,也不會提升生物總量上限。

    直到海洋最深邃的位置,地熱能和堆積噴發的化學物質,才會給海洋生物帶來除光照之外的能量供應。

    在靈氣復甦之前的海洋中,生產者只在兩處分佈,一處是海面,一處是海底。廣闊浩瀚深邃的海洋水體,對海洋生物來說,只是提供了生存空間。除了作為生存空間,水體對它們別無助益。

    而在靈氣復甦之後,事情變得恐怖了。

    踏上修仙路途後,生物體本身就能“產生”能量。而這對陸地上的妖獸來說,尚且是提振族群數量的強心劑,對海洋中的妖獸來說呢?

    它們將填滿海洋。

    廣闊的空間足以容納大量生物,而生物自身便能供給能量,只要有一頭妖獸邁過了實質性的辟穀界限,不需要進食便能維持自身生活,都將意味著海洋會成為史無前例的生物家園。

    當錢安聚居區告訴李儉,科學家們推演出怎樣的靈氣復甦後海洋生物模型時,李儉意識到,這麻煩不是一般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