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出鞘(第2頁)
事有結論,眾人罷歸。
共議的結果送來太和殿時,天子曹叡才剛剛署理完庶務,正準備移步去西堂小憩。
見到帛布上“國法不可廢,可以資財賜謐,嘉其心”的小字後,他也只是微微頷首,揮袖而道,“準。依諸公之意,令有司錄功定賞罷。”
如此輕描淡寫的反應,不是他早就預料到結論是什麼,而是一點都不在乎。
因為他知道,不管諸公的最終建議是什麼,只要夏侯惠歸來洛陽後,事情都會朝著他希望的方向發展。
對於夏侯惠的性格,他太瞭解。
先前在淮南壽山上的那番君臣夜話,當夏侯惠徵求他的意見,將丁謐引為幕僚帶在身邊隨徵時,他就知道了,夏侯惠是想以分潤功勞的方式為丁謐謀起復。
如今,夏侯惠只是表功而已,還沒有分潤功勞給丁謐呢!
所以說事情才剛剛開始,毋庸急著下定論。
以夏侯惠那執拗的性格與不以仕途為念的秉性,就丁謐之事硬剛滿朝公卿是必然之事。
而只要夏侯惠與公卿們力爭了,他的目的就達到了。
畢竟他對夏侯惠的期待一直都沒有變啊~
孤臣!
君王的馬前卒!
現今,夏侯惠無論身份、官職、功績等各方面條件都能在廟堂之上有一席之地了,就連幫手他都費心幫忙物色了,也是時候為君權當前驅了。
整頓積弊、變革制度的本質,不就是為了讓魏室社稷長治久安嗎?
而社稷安穩的前提,不就是保障君權嗎?
曹叡是這樣理解的。
而且他也確信,在捍衛魏室社稷上,夏侯惠是不會令他失望的。
暮冬十二月初了。
已然班師歸至河內郡河陽縣的夏侯惠,再次下令讓鎮護部就地休整。
大河沿岸結冰了,自對岸孟津過來的渡船難以靠岸,也導致津口變得擁擠,兵將們得分批次登船渡河。另一方面,則是他督兵回到冀州鄴城的時候,廟堂就遣使勞軍了,現今渡河進入洛陽地界後,鎮護部各營將依令散去京畿各地駐紮。
如樂良所督的鶴翼營前去偃師。
如許儀所督的先登營往穀城。
而鎮嶽營的四個千人督則是分去虎牢、轘轅或伊闕等關隘。
鎮護部本來就是為了伐遼東而從中軍選拔增設的,如今戰事罷了,自然也要迎來拆分。
畢竟,戍守皇城的禁軍才堪堪四千之數呢,那能讓鎮護部合聚在金墉城之外啊!
不管天子曹叡再怎麼信任夏侯惠,廟堂諸公也不會熟視無睹啊!
而且夏侯惠還知道,渡河歸洛陽城後,自己應該就要轉任他職,不再領鎮護將軍了。
理由是廟堂對伐遼東諸人錄功封賞之時,天子曹叡還將中領軍夏侯獻轉職為河南尹、加散騎常侍如故。
夏侯惠當然不會天真的以為,天子這是讓夏侯獻為他騰位置。
更不可能保留著位在驍騎、遊擊、虎賁、五校等之上的鎮護將軍職,讓他變相的成為整個洛陽中軍的最高長官.
如不出意外的話,他應該是接替蔣濟轉為中護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