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亞529 作品

第38章 雙子神之死神其二(第2頁)

 沒有人能夠斬釘截鐵地斷言那種東西絕對不可能存在於這個世界之上。然而,時至今日,尚未出現哪怕僅僅一例無法通過死亡本能來加以闡釋的病症。正因如此,對於那些終日埋頭於臨床研究的學者們而言,求死本能似乎成了一個可有可無、無關緊要的概念罷了。

 當然啦,如果我們願意另闢蹊徑,賦予這個詞彙一個全然不同的全新定義,情況或許又會有所改觀呢!比如,所謂的“塔納託斯”並不單純指代“求死本能”這麼簡單粗暴,它更像是一種內心深處潛藏著的、對死亡若即若離的強烈渴望和嚮往之情。不妨將其稱之為“塔納託斯”情結吧。

 依據弗洛伊德所提出的“死亡本能”理論來看,人類之所以不會輕易地由於自身內在的死亡本能驅使而去了結自己的生命,恰恰是因為他們會自然而然地把這種攻擊性的衝動有意識地轉移至外界環境之中。如此一來,當這種向外釋放的能量找不到合適的出口時,人們便可能會採取一些極端手段去傷害他人。由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何世間會存在諸如虐待狂、受虐狂之類的人群,以及那些反覆無常且明顯違背快樂原則的怪異行徑了。

 而所謂的“塔納託斯”情結,實際上是一種與弗洛伊德所下定義大相徑庭的存在。它常常體現在一些看似平常卻又引人深思的現象之中:那些對墓場充滿好奇的小孩子,他們瞪大眼睛注視著那片寂靜之地;還有那些毫不留情地殺死小蟲子的兒童,彷彿手中掌握著生死大權;更有甚者,喜歡講一些以死亡為主題的黑色笑話,用稚嫩的聲音傳遞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幽默。

 事實上,幾乎每一個孩子都會對死亡產生濃厚的興趣。或許有人會認為這僅僅是因為孩子們天真無邪的好奇心作祟,但這種說法未免過於簡單和膚淺。要知道,理解生命的本質與洞悉死亡的奧秘其實本就是一體兩面之事。就像嬰兒們從呱呱墜地那一刻起,便開始不斷追問:我為什麼會來到這個世界?媽媽是怎樣把我生下來的?而當他們漸漸長大,面對親人的離去時,又會困惑不已:爺爺究竟去了何方?這些疑問如同迷霧一般,長久地盤踞在多數小孩子的腦海深處,揮之不去。

 然而,伴隨著當代社會家庭核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曾經遍佈於大街小巷的墓地逐漸銷聲匿跡,取而代之的則是一幢幢高聳入雲的公寓住宅樓。與此同時,那些原本在城市中隨處可見的各類昆蟲也慢慢地淡出了人們的視野,這使得孩子們失去了親近大自然、捕捉和觀察昆蟲的機會。更為糟糕的是,現如今許多公寓樓明令禁止居民飼養寵物,這無疑進一步拉大了孩子們與生命的距離,尤其是對於他們瞭解和感知“死亡”這件事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