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皇蓋世 作品

第374章 中原戰火紛飛、漢軍主力出戰

其實,那兩個人,狄青完全可以不動,交給韓琦就好,他保持中立就是最佳辦法,但事實是,狄青的野蠻操作,讓人感覺狄青的情商有些著急!

 除此之外,狄青和另一個“恩人”韓琦交惡,起因就是韓琦到了河北定州,擔任安撫使的時候,這裡的將士們軍紀廢弛,軍中的貪官汙吏很多。

 韓琦開始大力整頓。

 其中,韓琦抓了一個剋扣軍響的貪汙軍官,這個人叫焦用,這是狄青的人。

 對於此,狄青很不滿意,力保焦用,理由是此人上過戰場、立過功。

 這是什麼道理?

 立過功就可以為所欲為嗎?

 此事後來,成了北宋文官的笑談,文官們就差說出八個字了:四肢發達,頭腦簡單!

 還有就是龐籍,可以說,狄青這輩子最輝煌時刻,就是作為主將平定儂智高叛亂,而舉薦狄青的就是龐籍。

 又是龐籍力勸宋仁宗,不設監軍,授予狄青全權,自己則是負責後勤,應該說狄青的成功,有一半的功勞應該是龐籍的,也就此狄青升任樞密院副使。

 但龐籍希望狄青,不要出任正使,但狄青執意不聽。最終還是做上了樞密院正使,史載:“龐籍深惡之”。

 關鍵是狄青還不自知。

 這就很悲哀了。

 而當時,狄青在民間的威望極高,軍隊士兵以認識為榮,就此也引發朝廷疑心。

 而不懂政治的狄青,卻硬要摻合到兩府級別的政爭之中,這不是你一個武將可以玩的。

 後來,文彥博雖然直言不諱對他說“朝廷疑爾”。但至少場面上仍是給狄青留足了面子。

 狄青之死,固然是悲劇,但與其低情商是分不開的,不懂得人情世故,不懂得政治利害,他只能做個武將。

 一旦進入朝廷,那些文人能是吃白乾飯的,所以,龐籍才不希望狄青出任正使,就是為了保全他的性命。

 一旦他進入其中,那豈不是開了武將的先例,那以後宋朝的政策不就因此改變了嗎,在沒有那個金剛鑽的情況下,還是別攬這個瓷器活了。

 當然了,正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狄青會有這樣的下場,他的政治情商固然是一方面,不過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北宋時期“以文治國”這個基本國策。

 讓宋朝的文官和文人士子,有了極高的地位,種種的不平等待遇下,文臣都騎到了武將脖子上,打心眼裡瞧不起武人。

 宋朝的樞密使,一般是由文官來擔任的,武將當上樞密使,狄青是宋朝開國以來第一個,這讓那些一向瞧不起武人的文官們,像吃了酸葡萄,嫉妒得直流酸水。

 這些文官們,更怕武將一旦當權,會對他們的政治地位造成巨大的威脅。

 畢竟,宋朝的樞密使,有調兵權,但不能統兵;

 而底下的將帥,只能統兵,沒有調兵權。

 可是讓狄青當樞密使,就是給了他調兵權,統兵的又都是他的老部下。

 於是,歐陽修等人看來,你有造反的能力,就等同於你要造反、你會造反,這還得了!

 歐陽修的《論狄青札子》等三道奏章中,還對狄青極盡貶低:說狄青臉上刺過字、犯過國法,說他讀書少,容易被煽動,等等。

 就差直接說“瞧不起”了!

 仗著諫官有“風聞上奏”的權力,歐陽修們攻訐狄青的其他理由更為可笑。

 說狄青家的狗長角了,預示著他要造反;

 說狄青家的房子放光了,預示他要造反;

 還有人說狄青家著火,親眼看見他穿著黃袍指揮救火了,這是大逆不道;

 就連京師鬧水災,也和狄青要篡立有關......

 在文官集團的一致努力下,當了四年樞密使的狄青,最終被調離中央,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出知陳州。

 而這些所謂的名臣、君子們,打著為國為民為社稷的旗號,義正辭嚴地胡說八道、陷害忠良,一臉正氣地釋放著心裡的小陰暗。

 狄青被貶黜陳州之後,文官集團還是沒有打算放過他,當時的宰相文彥博每隔半個月,就派兩個太監去“關心慰問”他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