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心動Zzz 作品

第1333章 自制芯片(第3頁)

 九十納米工藝的芯片中,理論上在一百平方毫米的芯片內部,可以製作出五億個不同類型的晶體管,在實際的製作過程中,難以達到這樣的密度,曾凡剛才感應到中頻爐控制電腦的芯片中,集成的晶體管數目超過了一億三千萬,這已經是三四年前的產品。

 當前市面上主流電腦芯片已經演進到了六十五納米工藝,芯片內部堆疊了八層電路設計,最新的處理器同樣面積的芯片已經集成了超過三億個晶體管,當然同等能耗情況下,運算速度也提升了不止一倍。

 曾凡剛才感應了多種不同功能的硅芯片內部結構,以前也看過很多微電子的書籍,藉助這種微觀感應狀態下特殊的時間模式,開始了第一款芯片的構築過程。

 由於特殊的自學和軟件研發經歷,曾凡對於計算機的軟硬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認知,他更傾向於將運算芯片和存儲芯片集成到一起,這樣能達到更高的運算效率。

 其實現在的電腦芯片內部也結成了部分存儲單元,就是通常的一級緩存、二級緩存、三級緩存,通常只有很小的容量,電腦主要內存還是以獨立板卡的形式存在。

 至於更多數據的永久保存,當前的主流還是機械電磁硬盤形式,受限於磁盤讀取速度,存取效率當然比不上最新型的閃存芯片。

 曾凡的想法就是將運算單元、臨時存儲單元、永久存儲單元集成到一起,以前當然只能想想而已,現在有機會自己嘗試,當然要做的更加理想化,把曾經的設想變成現實。

 在他的微觀感應中,可以無限接近理論上的工藝極限,用不到一納米的間距排布原子製作電路,用更加立體的方式堆疊設計,達到現在的工程師難以想象的晶體管密度。

 對曾凡來說,晶體管密度越高製作起來反而越容易。

 不同結構的晶體管都大同小異,無論是複雜程度、還是類型數量比起種類高達十幾萬的蛋白質來說,不可同日而語。

 有了先前細胞修復,最近重編多種生物鹼基序列的經驗,製作芯片內部電路對他來說,只是更加繁瑣,複雜程度反而還有所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