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關 作品
第412章 請雪岳飛之冤(第2頁)
如今的官家,比歷史上提前了七年登基稱帝。
此刻的官家更年輕、更有血性,也更有銳氣。
而且官家頭上沒有了趙構這個太上皇壓著,自己的處境比之當初的張孝祥已經好了太多太多。
當官不為民作主,大不了回家做富家翁去!
想到這裡,底氣十足的楊沅暗暗下定了決心。
……
“官家駕到~~”
殿上眾大臣紛紛站起,面朝御座,拱手如儀。
一百五十七名新科貢士也齊齊施禮。
趙瑗和趙璩並肩從大殿後面出來,趙瑗挽著趙璩的手一起登上了御座。
在御案東側,放著一張座椅,那便是趙璩的位置了。
趙璩坐下,把眼一掃,就看到了楊沅,立即眉頭一挑。
奈何楊沅正肅立垂眸,不曾抬頭。
趙璩覺得無趣,便打個哈欠,懶洋洋地偎進了椅中。
趙瑗讓眾臣工平身入座,看到一百多位新科貢士濟濟一堂的場面,心中甚是歡喜。
待他看到為首的楊沅時,目中不禁掠過一絲異色。
坦白講,得知楊沅中了省元時,把他驚了一跳。
他督辦案子時,楊沅的辦事能力他是很欣賞的。
再加上楊沅是璩哥兒看重的人,趙瑗對他便格外有好感。
只是,他萬萬沒有想到,楊沅一個武官,竟能過關斬將,接連奪得解元、省元兩項魁首。
這讓楊沅在他心中的份量可是大大不同了。
以前,楊沅在他眼中只是一個可用之才,是一個幹吏。
而現在,楊沅在他心中,已經有成長為國之幹臣的潛質了。
趙瑗今年才二十八歲,只比楊沅大了四歲,這意味著什麼?
這就意味著楊沅可以大力栽培,用上一輩子。
因此趙瑗再看楊沅時,感覺自然不同。
他深深地看了一眼楊沅,這才收回目光,對新科貢士們講了一番為國掄才的重大意義,然後便道:“今次,是朕御極以來第一科大考,朕對此甚為重視。
故而朕把在京三品以上大臣,俱皆請到集英殿來觀試。
今次殿試,朕只出時務策一道。
諸位貢士不必以筆作答,誰想好了,便上前來,說與朕和眾大臣知道。”
聽了官家這句話,殿上頓時一陣騷動。
殿試一共就只有一天的時間,當天答卷,當天批卷,當天出成績,次日一早東華門唱名。
今天官家採用口試的方式,而且只出一題,這是想當天就決出一二三甲?
果然,少年天子,氣象大為不同。
趙瑗掃了一眼侍立聽講的眾貢士,緩緩地道:“我大宋與金、夏成鼎分之勢。
自‘紹興和議’以來,大宋以和、守為策,迄今已一十四載,與金、夏之間尚還和睦。
然,自紹興十九年,完顏亮弒金熙宗自立以來,他都城南遷,他以中華正統自詡,野心昭然,恐將有南下之意,我大宋如今該如何應對呢?”
這個時務策的考題一出口,殿上眾大臣頓時一片譁然。
趙瑗這道殿試之題,太過重大了一些。
難怪他要把在京三品以上大員盡皆召集至此,這哪裡是讓他們觀試啊,這道題目分明也是拋給他們看的。
官家一向對金國持以強硬態度,這一點大臣們是清楚的。
這也是兩宮召開“御前會議”時,許多大臣不願意選擇趙瑗的原因。
不然的話,就憑鵝王那名聲在外的不著調,哪個大臣會投他的票啊?
就不要說他的得票數比趙瑗多了,恐怕他連一票都得不到。
可是,大臣們萬萬沒有想到,官家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竟然利用殿試的機會,直接把他意圖改變大宋“和”、“守”國策的態度,拋到了眾人面前。
眾貢士聽了考題也懵了。
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貢士徹底懵逼了。
他們押題了,但是押的路子完全不對啊。
上一任皇帝殿試的時候,一般是採取筆試,每次出三道題。
一道題是經義方面的理解題;
一道是民法方面的題,舉一個小案例,讓貢士解答。如果他是處理此案的官員,會如何解決。
一道是政務題,比如說某地發大水了,正要運往朝廷的稅糧可以救濟災民。
但是未經請示,擅取稅糧挪作他用,又是不合法的。
然而時間緊迫,救濟遲了就可能釀成民變,如果你是當地父母官,這時你會如何取捨、如何決斷。
不得不說,宋朝科舉,還是非常重視考生的實踐能力的。
但是,一下子上升到國與國之間的關係,這格局、層次完全不一樣啊。
一部分平時只顧埋頭讀死書,不太關心這種層次國家大事的考生徹底麻爪,悲觀地想著,我這就淪為三甲了?
給個機會啊陛下。
貢生裡邊的”大宋鍵盤俠“也是不少的,平日裡好友聚會、談論時事、指點江山,相關的內容討論過許多,這個時候正好派上用場。
不過,關乎這種重大國策的事,先冒頭不太好吧?不如等其他人先說?
看看官家和眾大臣的反應,我再說的話,豈不是更有把握?
這麼想的考生著實不少,因此官家出完了題,集英殿上頓時鴉雀無聲。
懶洋洋躺在椅上的鵝王悄悄坐正了身子,他皺著眉頭想了想,便衝著楊沅輕輕搖了搖頭,示意他不要當這個出頭鳥。
他大哥趙瑗是堅定的主戰派,這一點趙璩很清楚。
可這天下不是他大哥一個人的天下,是官家和士大夫們的天下。
楊沅一旦做了官,不可能馬上就成為天子近臣。
如果宰相、六部乃至其下一層層的官吏,全都排擠你、提防你,你也一樣出不了頭的。
正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堤高於岸,浪必摧之。
楊沅已經是呼聲最高的狀元人選,實在沒有必要冒這個風險。
那些進入一甲、二甲機會不大的貢士,才需要這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機會來搏它一搏。
趙瑗拋出了這顆炸彈,便渾若無事地喝了口茶,緩緩掃視眾考生。
集英殿編撰張孝祥看了眼殿上眾貢士,對那些凝神思索的便微微點頭,迅速在手中的“站位名單”上點上一點,給這個人做一個記號。
對那些東張西望,不認真思索如何奏對,反而在悄悄觀察別人反應的,也在“站位表”這個人的名字做一個記號。
他記下的這些,同樣會做為殿試成績的一部分,回頭要呈報官家,作為官家點選一二三甲進士名單的參考。
有些貢士心中已經想好了說辭,不過卻不忙著上前奏對,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楊沅。
誰叫你是省元呢,這試水的事兒理所當然要由伱來啊。
楊沅也在思索。
他在考慮奏對時的態度和力度。
雖然他知道這位官家主戰,但他在本來歷史上,把他的主戰轉化為實際行動,可是有著當時的背景的。
那個時候,完顏亮已經南侵併且失敗了,大宋雖然打贏了這一仗,宋金自“紹興和議”以來的和平局面也已不復存在。
這個時候,趙瑗登基,並採取了一系列的主戰行為,是有當時的內外背景的。
而眼下,金人南下只是一種可能,很多人對兩國繼續和平下去,可是仍然抱有幻想啊。
此刻的官家更年輕、更有血性,也更有銳氣。
而且官家頭上沒有了趙構這個太上皇壓著,自己的處境比之當初的張孝祥已經好了太多太多。
當官不為民作主,大不了回家做富家翁去!
想到這裡,底氣十足的楊沅暗暗下定了決心。
……
“官家駕到~~”
殿上眾大臣紛紛站起,面朝御座,拱手如儀。
一百五十七名新科貢士也齊齊施禮。
趙瑗和趙璩並肩從大殿後面出來,趙瑗挽著趙璩的手一起登上了御座。
在御案東側,放著一張座椅,那便是趙璩的位置了。
趙璩坐下,把眼一掃,就看到了楊沅,立即眉頭一挑。
奈何楊沅正肅立垂眸,不曾抬頭。
趙璩覺得無趣,便打個哈欠,懶洋洋地偎進了椅中。
趙瑗讓眾臣工平身入座,看到一百多位新科貢士濟濟一堂的場面,心中甚是歡喜。
待他看到為首的楊沅時,目中不禁掠過一絲異色。
坦白講,得知楊沅中了省元時,把他驚了一跳。
他督辦案子時,楊沅的辦事能力他是很欣賞的。
再加上楊沅是璩哥兒看重的人,趙瑗對他便格外有好感。
只是,他萬萬沒有想到,楊沅一個武官,竟能過關斬將,接連奪得解元、省元兩項魁首。
這讓楊沅在他心中的份量可是大大不同了。
以前,楊沅在他眼中只是一個可用之才,是一個幹吏。
而現在,楊沅在他心中,已經有成長為國之幹臣的潛質了。
趙瑗今年才二十八歲,只比楊沅大了四歲,這意味著什麼?
這就意味著楊沅可以大力栽培,用上一輩子。
因此趙瑗再看楊沅時,感覺自然不同。
他深深地看了一眼楊沅,這才收回目光,對新科貢士們講了一番為國掄才的重大意義,然後便道:“今次,是朕御極以來第一科大考,朕對此甚為重視。
故而朕把在京三品以上大臣,俱皆請到集英殿來觀試。
今次殿試,朕只出時務策一道。
諸位貢士不必以筆作答,誰想好了,便上前來,說與朕和眾大臣知道。”
聽了官家這句話,殿上頓時一陣騷動。
殿試一共就只有一天的時間,當天答卷,當天批卷,當天出成績,次日一早東華門唱名。
今天官家採用口試的方式,而且只出一題,這是想當天就決出一二三甲?
果然,少年天子,氣象大為不同。
趙瑗掃了一眼侍立聽講的眾貢士,緩緩地道:“我大宋與金、夏成鼎分之勢。
自‘紹興和議’以來,大宋以和、守為策,迄今已一十四載,與金、夏之間尚還和睦。
然,自紹興十九年,完顏亮弒金熙宗自立以來,他都城南遷,他以中華正統自詡,野心昭然,恐將有南下之意,我大宋如今該如何應對呢?”
這個時務策的考題一出口,殿上眾大臣頓時一片譁然。
趙瑗這道殿試之題,太過重大了一些。
難怪他要把在京三品以上大員盡皆召集至此,這哪裡是讓他們觀試啊,這道題目分明也是拋給他們看的。
官家一向對金國持以強硬態度,這一點大臣們是清楚的。
這也是兩宮召開“御前會議”時,許多大臣不願意選擇趙瑗的原因。
不然的話,就憑鵝王那名聲在外的不著調,哪個大臣會投他的票啊?
就不要說他的得票數比趙瑗多了,恐怕他連一票都得不到。
可是,大臣們萬萬沒有想到,官家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竟然利用殿試的機會,直接把他意圖改變大宋“和”、“守”國策的態度,拋到了眾人面前。
眾貢士聽了考題也懵了。
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貢士徹底懵逼了。
他們押題了,但是押的路子完全不對啊。
上一任皇帝殿試的時候,一般是採取筆試,每次出三道題。
一道題是經義方面的理解題;
一道是民法方面的題,舉一個小案例,讓貢士解答。如果他是處理此案的官員,會如何解決。
一道是政務題,比如說某地發大水了,正要運往朝廷的稅糧可以救濟災民。
但是未經請示,擅取稅糧挪作他用,又是不合法的。
然而時間緊迫,救濟遲了就可能釀成民變,如果你是當地父母官,這時你會如何取捨、如何決斷。
不得不說,宋朝科舉,還是非常重視考生的實踐能力的。
但是,一下子上升到國與國之間的關係,這格局、層次完全不一樣啊。
一部分平時只顧埋頭讀死書,不太關心這種層次國家大事的考生徹底麻爪,悲觀地想著,我這就淪為三甲了?
給個機會啊陛下。
貢生裡邊的”大宋鍵盤俠“也是不少的,平日裡好友聚會、談論時事、指點江山,相關的內容討論過許多,這個時候正好派上用場。
不過,關乎這種重大國策的事,先冒頭不太好吧?不如等其他人先說?
看看官家和眾大臣的反應,我再說的話,豈不是更有把握?
這麼想的考生著實不少,因此官家出完了題,集英殿上頓時鴉雀無聲。
懶洋洋躺在椅上的鵝王悄悄坐正了身子,他皺著眉頭想了想,便衝著楊沅輕輕搖了搖頭,示意他不要當這個出頭鳥。
他大哥趙瑗是堅定的主戰派,這一點趙璩很清楚。
可這天下不是他大哥一個人的天下,是官家和士大夫們的天下。
楊沅一旦做了官,不可能馬上就成為天子近臣。
如果宰相、六部乃至其下一層層的官吏,全都排擠你、提防你,你也一樣出不了頭的。
正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堤高於岸,浪必摧之。
楊沅已經是呼聲最高的狀元人選,實在沒有必要冒這個風險。
那些進入一甲、二甲機會不大的貢士,才需要這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機會來搏它一搏。
趙瑗拋出了這顆炸彈,便渾若無事地喝了口茶,緩緩掃視眾考生。
集英殿編撰張孝祥看了眼殿上眾貢士,對那些凝神思索的便微微點頭,迅速在手中的“站位名單”上點上一點,給這個人做一個記號。
對那些東張西望,不認真思索如何奏對,反而在悄悄觀察別人反應的,也在“站位表”這個人的名字做一個記號。
他記下的這些,同樣會做為殿試成績的一部分,回頭要呈報官家,作為官家點選一二三甲進士名單的參考。
有些貢士心中已經想好了說辭,不過卻不忙著上前奏對,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楊沅。
誰叫你是省元呢,這試水的事兒理所當然要由伱來啊。
楊沅也在思索。
他在考慮奏對時的態度和力度。
雖然他知道這位官家主戰,但他在本來歷史上,把他的主戰轉化為實際行動,可是有著當時的背景的。
那個時候,完顏亮已經南侵併且失敗了,大宋雖然打贏了這一仗,宋金自“紹興和議”以來的和平局面也已不復存在。
這個時候,趙瑗登基,並採取了一系列的主戰行為,是有當時的內外背景的。
而眼下,金人南下只是一種可能,很多人對兩國繼續和平下去,可是仍然抱有幻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