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關 作品
第413章 大登科繼小登科(第2頁)
趙瑗聽完一個,也不對其再做點評,便用御筆標註一個。
趙瑗心中很高興,在這種情況下,依舊能夠堅持本心,亮明主戰態度的貢士,那可是豁出了前程的。
這種人,必然是最堅定、最純粹的主戰派。
這些人必須入二甲。
一甲只有三個,安排不了那麼多人。
這是趙瑗登基以來第一批“天子門生”,潛力巨大,這些立場正確的,須得好好用起來。
眾貢士御前奏對,每個人也就說上幾百字,又不需要眾大臣再作點評,因此奏對速度極快。
趙瑗聽一個標註一個,等到這一百多人陳述完畢,趙瑗便擱下御筆,微笑道:
“將近中午了,貢士們於左配殿賜宴,大臣們於右配殿賜宴,未時整,俱都返回集英殿來。朕於今日便頒佈新科進士三甲的名次。”
趙瑗起身,眾大臣、眾貢士齊齊揖拜:“恭送官家。”
趙瑗將要走下御階時,回頭看了一眼,見趙璩還坐在椅子上走神兒,不禁沒好氣地道:“晉王,隨朕來。”
趙璩老大不樂意地站起身,跟著趙瑗走了。
他們哥倆兒感情是真的好,但是趙璩也是真不樂意跟趙瑗一塊兒吃飯。
趙瑗這個人比較方正,吃飯的時候一言不發,趙璩和他吃飯就很悶。
趙璩懷疑,他這個大哥臨幸妃嬪的時候,是不是也講究一個“寢不語”。
咦?要是那時候講究“寢不語”,一些新鮮花樣就不能玩了吧?
畢竟打啞謎的話,有些姿勢說不清楚啊。
趙璩越想越好笑,忍不住就樂出聲來了。
趙瑗走在前頭,有意放慢了腳步,奈何走了半天,還不見璩哥兒追上來。
趙瑗正要回頭催促一聲,身後便傳來一陣“鵝鵝鵝”的怪笑。
趙瑗就很無奈,璩哥兒這是又想到什麼可樂的事情了?
……
左配殿裡,貢士們排隊打飯。
別以為皇宮大內的賜宴就會如何的豐盛。
像這種場合,賜宴只是一種榮耀,吃的就是古代的快餐。
右配殿裡的大臣們吃的也是這玩意兒——泡飯。
宋朝的泡飯,是把涼了的米飯用熱水一泡,再加些青菜一拌就成了。
臨安城的小飯館裡,大都有賣這種泡飯。
宮裡的手藝,可也沒見比民間強多少,估摸著都是御廚指揮自己的小徒弟弄的。
反正誰也不會因為泡飯不香就向皇帝告狀。
吃飯的時候,從坐位就能看出壁壘分明瞭。
右配殿裡,主戰的大臣和主和的大臣,坐的位置就有一定的距離。
左配殿裡的貢生,也是一般無二。
楊沅身邊聚集的,都是主戰的貢士。
大家立場相同,便天然有一種親近感。
主戰的貢士中,楊沅名氣最大,大家自然以他為中心聚集到了一起。
另一邊主和的貢士們也是相似的局面。
同科進士,謂之“同年”。
有了這種老同學的關係,天然就是這些官場新貴之間的一種粘合劑。
然而因為“同道”與否,這一百五十七個“同年”,在正式踏足官場的那一場,就已涇渭分明瞭。
未時到了,“涇、渭”重又合在了一起,在集英殿前站定。
官家選戰還是選和,楊沅是狀元還是三甲,在這一刻,都該明朗了。
……
如果是隔日放榜的話,這些貢生們頭一天參加完殿試,需要先領一張號紙,相當於皇宮大內的出入證,次日再從和寧門進皇宮。
如今新天子一切從簡,當日就出結果,這步驟就省了。
唱名賜第舉辦儀式的地點,其實並不在東華門。
東華門外唱名的說法,實際上是因為放榜和向外界傳出榜單的地方是東華門。
因而才有了“東華門外唱名”的說法,更準確地說,應該是“東華門外揚名”。
真正的唱名地點,一般來說,就在舉辦殿試的地方。
大宋最初科舉考試的時候,一共也就中十幾二十多人,那時是由皇帝唱名的。
如今每科至少一百五六十名進士,所以皇帝親自唱名的也就只有入選一甲的進士,也就是狀元、榜眼和探花三個人了。
集英殿上,皇帝、晉王、宰執、六部、三品以上眾大臣,俱都分列左右。
這一次,除了皇帝和晉王,大臣們就沒有座位了,俱都是肅立站班。
殿外,則是等著傳召的新科進士們。
集英殿上,首相万俟卨從殿試官張孝祥手中接過三鼎甲的名單,微微陰沉著臉色,上前進獻給官家。
看那樣子,他顯然是已經知道三甲名單了。
這個午飯時間,其實也是官家和宰執、六部商量確定最終進士排名的過程,而這個結果,顯然不稱万俟卨的心意。
官家展開名單,莊重地喚道:“一甲一名,臨安楊沅!”
站殿將軍立即面朝大殿之外,中氣十足地喝道:“一甲一名,臨安楊沅!”
殿門處的禁軍衛士也轉身向外,高聲傳報。
消息口口相傳,一直傳到肅立的新科進士隊伍當中,立即有人一臉狂喜,有人臉色驟變。
臉色驟然的自然是那些不能堅持本心,奏對完全是觀望風色,想要投機取巧的。
他們做出了錯誤的判斷,如今官家既然點了楊沅為狀元,那自己的主和言論豈能入得聖心?
那他的成績……
聽到唱名的楊沅深深吸了一口氣,強抑激動,舉步向丹陛之上走去。
身後,是無數道或妒或羨的目光。
到了殿下,又有輔試官捧著新科進士的花名冊,向楊沅仔細詢問了他的姓名、父親之名、祖父之名。
幸虧他大哥楊澈把老祖宗的靈位都從北方背過來了,楊沅又時常給大哥和楊家列祖列宗上香,父祖姓名自然是知道的。
其實楊沅方才在殿上那般大出風頭,殿上何人不認得他?
只不過這上殿之前核對祖、父姓名的環節斷不可少,因為出過這方面的差錯。
宋真宗天禧三年殿試的時候,就出過同名同姓的兩個進士。
當時唱名上殿,既不念籍貫,也不核對父祖。
結果本來只該考個三甲的那位進士耳朵尖,先聽到了唱名。
他以為是喊他,就上殿領旨謝恩了。
等那位考中二甲的進士慢吞吞地走上金殿,真宗皇帝才發現弄錯了。
二甲和三甲是要背一輩子的資歷,先上殿的那位怎麼捨得換回來。
他就對真宗皇帝說:“臣已領旨謝恩了!”
那意思你可是皇帝,金口玉言,現在你看著辦吧。
這要是明太祖,絕不可能接受這種“勒索”,宋真宗卻是苦笑著將錯就錯,先讓兩個進士就這麼上了“領獎臺”。
雖然第二天宋真宗就又下了一道旨意,給真正考中二甲的那位進士調整了出身。
但佔了便宜的那位,也就真的佔了便宜了。
從那以後,朝廷殿試唱名時,便會帶上籍貫。又怕偶然出現同一籍貫下也有同名的進士出現,所以還會詢問父祖的名姓。
楊沅回答完畢,便被監禮太監引到正確的站位處等候。
這一回,他就在殿上,親眼看到了皇帝如何唱名。
宰相進獻名單,天子親口宣讀:“一甲二名潭州長沙縣蕭毅然。”
“一甲三名建德府遂安縣盧承澤。”
趙瑗心中很高興,在這種情況下,依舊能夠堅持本心,亮明主戰態度的貢士,那可是豁出了前程的。
這種人,必然是最堅定、最純粹的主戰派。
這些人必須入二甲。
一甲只有三個,安排不了那麼多人。
這是趙瑗登基以來第一批“天子門生”,潛力巨大,這些立場正確的,須得好好用起來。
眾貢士御前奏對,每個人也就說上幾百字,又不需要眾大臣再作點評,因此奏對速度極快。
趙瑗聽一個標註一個,等到這一百多人陳述完畢,趙瑗便擱下御筆,微笑道:
“將近中午了,貢士們於左配殿賜宴,大臣們於右配殿賜宴,未時整,俱都返回集英殿來。朕於今日便頒佈新科進士三甲的名次。”
趙瑗起身,眾大臣、眾貢士齊齊揖拜:“恭送官家。”
趙瑗將要走下御階時,回頭看了一眼,見趙璩還坐在椅子上走神兒,不禁沒好氣地道:“晉王,隨朕來。”
趙璩老大不樂意地站起身,跟著趙瑗走了。
他們哥倆兒感情是真的好,但是趙璩也是真不樂意跟趙瑗一塊兒吃飯。
趙瑗這個人比較方正,吃飯的時候一言不發,趙璩和他吃飯就很悶。
趙璩懷疑,他這個大哥臨幸妃嬪的時候,是不是也講究一個“寢不語”。
咦?要是那時候講究“寢不語”,一些新鮮花樣就不能玩了吧?
畢竟打啞謎的話,有些姿勢說不清楚啊。
趙璩越想越好笑,忍不住就樂出聲來了。
趙瑗走在前頭,有意放慢了腳步,奈何走了半天,還不見璩哥兒追上來。
趙瑗正要回頭催促一聲,身後便傳來一陣“鵝鵝鵝”的怪笑。
趙瑗就很無奈,璩哥兒這是又想到什麼可樂的事情了?
……
左配殿裡,貢士們排隊打飯。
別以為皇宮大內的賜宴就會如何的豐盛。
像這種場合,賜宴只是一種榮耀,吃的就是古代的快餐。
右配殿裡的大臣們吃的也是這玩意兒——泡飯。
宋朝的泡飯,是把涼了的米飯用熱水一泡,再加些青菜一拌就成了。
臨安城的小飯館裡,大都有賣這種泡飯。
宮裡的手藝,可也沒見比民間強多少,估摸著都是御廚指揮自己的小徒弟弄的。
反正誰也不會因為泡飯不香就向皇帝告狀。
吃飯的時候,從坐位就能看出壁壘分明瞭。
右配殿裡,主戰的大臣和主和的大臣,坐的位置就有一定的距離。
左配殿裡的貢生,也是一般無二。
楊沅身邊聚集的,都是主戰的貢士。
大家立場相同,便天然有一種親近感。
主戰的貢士中,楊沅名氣最大,大家自然以他為中心聚集到了一起。
另一邊主和的貢士們也是相似的局面。
同科進士,謂之“同年”。
有了這種老同學的關係,天然就是這些官場新貴之間的一種粘合劑。
然而因為“同道”與否,這一百五十七個“同年”,在正式踏足官場的那一場,就已涇渭分明瞭。
未時到了,“涇、渭”重又合在了一起,在集英殿前站定。
官家選戰還是選和,楊沅是狀元還是三甲,在這一刻,都該明朗了。
……
如果是隔日放榜的話,這些貢生們頭一天參加完殿試,需要先領一張號紙,相當於皇宮大內的出入證,次日再從和寧門進皇宮。
如今新天子一切從簡,當日就出結果,這步驟就省了。
唱名賜第舉辦儀式的地點,其實並不在東華門。
東華門外唱名的說法,實際上是因為放榜和向外界傳出榜單的地方是東華門。
因而才有了“東華門外唱名”的說法,更準確地說,應該是“東華門外揚名”。
真正的唱名地點,一般來說,就在舉辦殿試的地方。
大宋最初科舉考試的時候,一共也就中十幾二十多人,那時是由皇帝唱名的。
如今每科至少一百五六十名進士,所以皇帝親自唱名的也就只有入選一甲的進士,也就是狀元、榜眼和探花三個人了。
集英殿上,皇帝、晉王、宰執、六部、三品以上眾大臣,俱都分列左右。
這一次,除了皇帝和晉王,大臣們就沒有座位了,俱都是肅立站班。
殿外,則是等著傳召的新科進士們。
集英殿上,首相万俟卨從殿試官張孝祥手中接過三鼎甲的名單,微微陰沉著臉色,上前進獻給官家。
看那樣子,他顯然是已經知道三甲名單了。
這個午飯時間,其實也是官家和宰執、六部商量確定最終進士排名的過程,而這個結果,顯然不稱万俟卨的心意。
官家展開名單,莊重地喚道:“一甲一名,臨安楊沅!”
站殿將軍立即面朝大殿之外,中氣十足地喝道:“一甲一名,臨安楊沅!”
殿門處的禁軍衛士也轉身向外,高聲傳報。
消息口口相傳,一直傳到肅立的新科進士隊伍當中,立即有人一臉狂喜,有人臉色驟變。
臉色驟然的自然是那些不能堅持本心,奏對完全是觀望風色,想要投機取巧的。
他們做出了錯誤的判斷,如今官家既然點了楊沅為狀元,那自己的主和言論豈能入得聖心?
那他的成績……
聽到唱名的楊沅深深吸了一口氣,強抑激動,舉步向丹陛之上走去。
身後,是無數道或妒或羨的目光。
到了殿下,又有輔試官捧著新科進士的花名冊,向楊沅仔細詢問了他的姓名、父親之名、祖父之名。
幸虧他大哥楊澈把老祖宗的靈位都從北方背過來了,楊沅又時常給大哥和楊家列祖列宗上香,父祖姓名自然是知道的。
其實楊沅方才在殿上那般大出風頭,殿上何人不認得他?
只不過這上殿之前核對祖、父姓名的環節斷不可少,因為出過這方面的差錯。
宋真宗天禧三年殿試的時候,就出過同名同姓的兩個進士。
當時唱名上殿,既不念籍貫,也不核對父祖。
結果本來只該考個三甲的那位進士耳朵尖,先聽到了唱名。
他以為是喊他,就上殿領旨謝恩了。
等那位考中二甲的進士慢吞吞地走上金殿,真宗皇帝才發現弄錯了。
二甲和三甲是要背一輩子的資歷,先上殿的那位怎麼捨得換回來。
他就對真宗皇帝說:“臣已領旨謝恩了!”
那意思你可是皇帝,金口玉言,現在你看著辦吧。
這要是明太祖,絕不可能接受這種“勒索”,宋真宗卻是苦笑著將錯就錯,先讓兩個進士就這麼上了“領獎臺”。
雖然第二天宋真宗就又下了一道旨意,給真正考中二甲的那位進士調整了出身。
但佔了便宜的那位,也就真的佔了便宜了。
從那以後,朝廷殿試唱名時,便會帶上籍貫。又怕偶然出現同一籍貫下也有同名的進士出現,所以還會詢問父祖的名姓。
楊沅回答完畢,便被監禮太監引到正確的站位處等候。
這一回,他就在殿上,親眼看到了皇帝如何唱名。
宰相進獻名單,天子親口宣讀:“一甲二名潭州長沙縣蕭毅然。”
“一甲三名建德府遂安縣盧承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