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入對(二)
“丞相,適才清所言只是一個大概的戰略,我認為還應該做好幾個關鍵的細節,才能更好地增強我大漢的國力。”
楊清覺得剛剛提出的策略還是有些寬泛,一些重要的細節之處還未涉及到。其實歷史就是如此,往往一個偶然的改變,走向就大為不同。楊清也不知道自己的到來對後面歷史的走向影響有多大,他只是希望自己能儘可能地幫助諸葛亮避免原本歷史所發生的失誤,也許當這些失誤不再發生,後面的北伐就可能大為不一樣了。當然自己這隻小蝴蝶將這世的歷史攪得如何,就不是他所能控制的了,他只是盡力為之。
諸葛亮見楊清還有想法,期待之心又起,喜道:“哦?明之還有高見,快快道來。”
楊清道:“丞相。清以為要想有所作為,首要就在於練好內功,亦即內修政事,大治蜀地以積蓄國力。”
“且這幾年連年發動大戰,民力大耗,百姓負擔極重,亟需休養生息、恢復元氣,因此清對丞相閉關息民、務農殖穀、暫不理會南中叛亂的策略大為贊同。”楊清感慨道。
諸葛亮也嘆道:“不錯,這幾年蜀地百姓為了漢室犧牲太多,如今實在是動不起刀兵了。”
“因此清以為在這段時間內,朝廷應當採取重農以固本、興商以富國的策略。”楊清道:“農事乃國家之本,只要有大量糧谷在手,無論是對內治理還是對外用兵皆離不開糧谷充足這個前提。”
“該如何興農?”諸葛亮嚴肅地問道。
“首先自然是興修水利,以都安堰為核心在各地興修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成都平原本就是沃野千里之地,只要水源不斷則耕種無憂也。”楊清微笑地說道:“其次則需通過改進耕種方式和農具進行精耕細作以提高糧食產量。”
諸葛亮聽到這裡,眼放精光,急道:“明之可有改進之法。”楊清點頭應道,適合當前的後世改進之法頗多,他將翻車、曲轅犁等新型農具以及適合旱地的耕耙耱技術和水田的耕耙技術簡要地說了出來,諸葛亮本就智慧過人又兼精通農事,故而很快就明悟楊清所道之法極為可行,他心中高興不已,對楊清接下來的策略更是期待。
“最後則是積蓄人丁。萬事都不離開人,務農殖穀更是需要大量的人口,可是益州自靈帝以來經過連年動亂、大戰,眾多百姓遁入山林之中,又有豪強掠民為客、隱藏戶口,因此官府在冊人數從五六百萬人下降到百多萬人,國家直接掌握的人口資源嚴重下降。清推測如今蜀地實際人數大約有三百多萬人,因此只要朝廷能抑制豪強,並出臺授田於民、借予耕牛、種子、輕徭薄賦等政令就能吸引百姓編戶,則國家賦稅、兵力等就會大為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