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師中郎將 作品

第三十三章 入對(二)(第2頁)

 楊清知道所謂國力更直接地來講實為國家直接掌握的力量,而豪強大族包括皇室則一般間接掌握著其餘資源,在封建王朝兩者有聯繫補充但實際上更多的是對立,畢竟宗室、勳貴、豪強大族作為私者掌握資源主要是為了自己驕奢的貴族生活,這些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每時每刻都在挖朝廷的牆角、吸取國家的血液。因此一個向上的朝廷總是能從這些人身上通過收取賦稅等方式來控制他們的吸血能力,而一旦朝廷這種能力下降,則離衰敗和滅亡就不遠了。

 比如後世的大明末期,作為有上億人口的國家,其創造的財富何等巨大,按理說對付關外的滿清可以說要錢有錢、要人有人、要糧有糧,就是用國力硬堆都能堆死滿清。可是朝廷就是沒錢,大量的財富被宗室勳貴、士紳豪強、太監鉅商所攫取,他們利用兩百多年來不斷膨脹的特權逃脫、轉移賦稅,朝廷統治成本絕大部分則壓在農民、手工業者身上,而這群人本就困苦,因此明廷越加稅,百姓負擔越重,則起來造反的越多,為鎮壓起義朝廷又要加稅收錢,則百姓受不了又要造反,如此惡性循環豈能不敗於在關外虎視眈眈的滿清?

 故而楊清內心中更真實的想法不是輕飄飄地抑制豪強而是打擊豪強,只是頭一次與諸葛亮相見不便說的如此深罷了。當然在封建王朝,豪強大族打擊的太厲害就有動搖統治基礎的可能,畢竟此時還是三國爭霸的時代,要是把他們逼急了投了魏吳兩國那就適得其反了。

 所以要解決此問題,一般有兩種方法,一是將蛋糕做大,讓豪強大族們別總把眼光盯在蜀地百姓上,只要與魏吳兩國相爭獲勝,他們有利可圖,則大族們就會竭盡全力地擁護漢室,二是將蛋糕分好,這個主要就是效法先漢做法不斷保護壯大自耕農,嚴禁大族們侵犯老百姓的利益。這其中的度只有領導者擁有高超的政務能力和有一個高效的政府才能有效的把握,而諸葛亮時期的蜀漢朝廷正好如此。故而,楊清決定以後慢慢在與推崇先漢之治的諸葛亮商量這件大事。

 他見諸葛亮點頭讚許,又接著道:“商業貨殖可互通天下之物,實為富國利民之道,昔日管仲大行貨殖之術,齊國得以強盛稱霸,因此我大漢若要強國,必要做好興商這篇文章。”

 諸葛亮所學頗雜,除了正常的儒學經義之外,老莊管韓之學也尤為精通,他就曾經親自為天子劉禪抄寫過《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等書,其也曾自比管仲、樂毅,可見諸葛亮對管仲極為推崇,所以諸葛亮也十分重視商業的作用且自有自己在貨殖方面的想法。他見楊清也明白大興貨殖對富國利民的好處,此刻對楊清的妙策更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