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相黃葉 作品
第647章 一行測地
別說王喜沒聽過一行和尚的名字,就是考中進士的楊廷筠也有些犯迷糊,他思索一陣,小聲問葉晝則道:“我似是聽過僧一行此人,敢是個唐時的大德?”
還是葉晝則對於佛教有較深研究,他大笑著說道:“大慧禪師一行,那可是精通天文地理的一代名僧!”
葉晝則的學識頗雜只聽這名字瞬間就想起來一行和尚的相關記載,雖然對具體內容不甚瞭解,但是葉晝則知道一行流傳於世的作品之中有部曆書名叫《大衍曆》,此部曆法對於後世的歷書修訂起到了相當大的指導作用,王文龍能說出這個名字,他瞬間就覺得靠譜了。
金尼閣好奇道:“這位和尚做了什麼事情?”
王文龍笑著回答:“僧一行,本名張遂,乃是唐代的郯國公張公瑾之後,他自幼研習曆象和陰陽五行之學,長大之後剃度為僧。唐玄宗時因為當時所用的《麟德歷》幾次預報日食不準,玄宗便命一行和尚主持修編新曆法,那便是後世有名的《大衍曆》。”
“一行為了制定曆法,製作了包括水運渾天儀在內的許多觀測儀器,而我以為其中最重要的事件就是:他是第一個有明確的時間、地點記載,進行了地球子午線長度測算的人。”
金尼閣搖頭說道:“第一個測量地球子午線的人乃是古希臘的科學家埃拉託斯特尼。”
王文龍笑道:“我當然知道埃拉託斯特尼在亞歷山大測量地球子午線周長的事蹟,但是埃拉託斯特尼留下的地學記載已經全部散失,他測量地球子午線長度只不過是一個於其他人的文獻之中才能看見的傳說罷了。正如四表所說:技術和科學研究全世界都有,但是有組織的進行科學實驗與記錄才是體現一個社會創造力的關鍵。帕拉託斯特尼對於地球子午線長度的測量只有隻言片語的記載,而一行測地可是唐代中央王朝有組織的進行的科學研究,由國家派錢派人,這是否能說明自古以來中華文明便有由國家進行科學發展的精神?”
王文龍又說:“其實即便不論古,我大明朝廷對於科學技術的發展也有實際的支持例子,那就是十幾年前鄭世子朱載堉算出的十二平均率,那可是正兒八經由禮部支持的研究工作。不過四表既然要講古人,我拿今人的例子來對照又怕不夠說服力了。”
金尼閣真不知道一行的事蹟,甚至對於大明還有由國家組織的科研感到十分驚訝,好奇問道:“建陽可否說說一行是如何測子午線長度的?”
王文龍道:“唐代之前的地理學家已經觀察到在不同緯度地區,同一天正午時分的太陽高度角有變化,並且有人提出變化的數字是正午時分在一米高的木杆上太陽投射下來的影子長度相差一寸,兩地的實際距離就有一千里,這就是所謂‘日影一寸,地差千里’。一行試圖用這個理論來測算兩地的緯度距離,以幫助他計算不同緯度地區看到同一場日食的時間,但是卻發現這個數字出入極大,於是他決定進行一次大規模的天文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