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相黃葉 作品

第675章 發售火爆


 
  馮少衡把《管窺》賣到山東多半能獲得成功,因為此報紙在京城已經引起鬨動。

  《管窺》的前身《甲骨文會刊》每期的印刷量不過是一百多份,新刊物的編輯部雖然考慮到報紙的銷量可能會擴增,但是怕報紙不好賣出去,第一期也只印了六百份。

  卻沒想到六百份報紙印刷出來不到兩天便銷售一空,登門求購的書商還絡繹不絕,許仲琳連忙道印刷部門加緊印刷。

  京城物理社的小印刷廠原本就是由物理社所購買的一家抄報房改建而來,印刷能力也有限,緊趕慢趕,最終《管窺》第一期的印刷量定在了一千五百份,銷售的火爆程度也不過稍稍減緩,若不是因為印刷部門的能力有限,可能這一期創刊號的印刷數字都能接近兩千份。

  京城的書報商聽到這個數字全部驚呆。此時京城雖然有多家報刊,但是最高的銷量也不過是五百多份,放到江南只是中型報社,在京城卻已經可以稱得上第一了。

  這是因為大明的京城雖然是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但比起江南文化的繁榮程度還是有所差距。

  這主要是由於京城的出版業不夠繁榮所致。天子守國門的代價就是京城連糧食都得走大運河千里迢迢從江南輸送而來,京城生活百物騰貴,從糧價到物價都比江南高上一籌,可想而知印刷工的工資有多高。

  高物價直接影響了印刷業發展,明代京城甚至印刷業水平不但比不上山東與河南,甚至還不如北直隸的通州。

  一直到後來的清朝,北直隸的印刷中心也不過是轉移到了天津楊柳青一帶,到底是沒能入京,京城的工價物價太貴了,實在是養不活印刷產業。

  另外,京城的輿論控制實在也有些嚴重。

  比如後世有些與京城文化相關的資料研究說:明代北京有八大書院。

  但仔細看看八大書院的位置,其中四家坐落於通州,兩家在密雲,一家在昌平,這些地方在此時都是京城順天府以外的範圍,只不過是在後世的行政規劃之中屬於北京城而已。整個大明唯一一家建立在京城的書院是宣武門外的首善書院,那是天啟年間東林黨為了傳播自己思想所建的,建成不到幾年,就隨東林黨與閹黨鬥爭之中的失勢,被魏忠賢強行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