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相黃葉 作品

第675章 發售火爆(第2頁)

  京城這地方實在太敏感了,開一家書院都怕有影響輿論之嫌,實在不是一個文化繁榮的所在。

  但是京城裡光是翰林就幾百人,實實在在有一個龐大的文化市場需求,在京城只要能夠合法印刷並且引起購買熱潮的書籍,幾乎都能掙錢,就比如嘉靖年間《三國演義》第一次正式印刷出版,那就是由禮部經場所印,在大內發行,上千本的銷量大半是由太監宮女提供的——太監也識字,也喜歡看小說。

  過去京城的出版業自然也印刷一些掙錢的書籍,但是往往十分謹慎,不敢印過新的題材,很重要原因是怕在政治上擔了風險。

  《管窺》一開始就擺明了自己不涉及政治的立場,並且在京城發行新小說,立刻就獲得了京城識字群體的追捧,一千五百份的銷量輕輕鬆鬆。

  京城作為輿論中心的能力在這時也體現了出來,這地方不是一個建印刷廠的好所在,但卻是一個炒作新作品的福地。

  如:袁宏道學於湖北,遊於江南,然而真正成名卻是在京城;利瑪竇在南京時雖然也頗有名氣,但是也是進了京城之後才真正在文化人中建立了自己的地位。

  這就是京城首善之地的優勢:在江南吟一千首詩,不如在翰林院裡頭留下一個吟詠的佳話。

  《東人平生錄》本來的小說質量就是超越時代的,在京城首發,立刻就引得一群文官、翰林們爭相評論,然後便自然而然的聲名廣播。

  沒多久時間,整個北直隸便都討論起這本小說來,再半個多月後,山東、河南的書客便都開始聯絡《管窺》報社,請求獲得當地的銷售權。  
  馮少衡得到了山東的《管窺》發行權,原本以為自己是出錢討好王文龍以及遼東老鄉,半個月之後突然發現自己非但不會虧錢,還是一個利潤極厚的好生意。

  山東的運河沿線有大量的印刷作坊,濰坊一帶本就是明代一個重要的印刷中心,《管窺》報社已經派人去往山東、河南以及陝西,王文龍打算在三省與幾個印刷作坊合作,建立起一個覆蓋北方的發行網。

  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