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相黃葉 作品

第344章 朱子錯了(第2頁)

 

    “比如迴轉的回字,籀文裡有時寫做這樣,”王文龍提筆在一張大開的白紙上寫出一個棒棒糖一樣的符號,高高舉起示以眾人,然後道“我們乍看之下,雖不認得,但是先看其形象便有迴環之意,再加以上下文分析,便能知道這是個回字,當然要確定,還要找到更多時代的回字寫法,列出這文字的演變過程,這樣才能叫做精確。”
 

    到萬曆年間,讀書人對於訓骨學的研究還非常少,許多人是聽到王文龍開講,才大概知道訓古學是什麼意思,見到王文龍拿出古代文字跟大家分析,許多人都覺稀奇,想到這門課,專門就是教大家辨識古文的能力,不少人也由此生出偌大興趣。
 

    但今日來聽講的學子也有不少對於訓古學有研究之人,王文龍的課講到這裡就有人舉手
 

    “先生,以形索義的訓練研究乃是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常用辦法,學生也自研究過,但因聲求意和比較互證這兩個方法學生卻從沒聽過”
 

    不錯,還讀過說文解字。
 

    王文龍解釋說道“有些古文字若是單一運用以行所意的方法去研究,難免會犯一個大忌諱,即是容易隨意的用書寫的字形來解釋字義,看著這字像個什麼模樣,便把它認作什麼字,這叫做望形生訓,是會產生大問題的。”
 

    “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就必須找到更多研究訓詁學的辦法,中華文字很早就有表音的趨勢,雖然一直保持是表意文字,但字形與語義之間的聯繫也是直接密切的,由此我們就找到了第二個研究古代文字的辦法,根據文字的語音推演字意,當然這還需要學習一些音韻學知識。”
 

    “而雖然有了這兩個方法,但中華文字的意義十分豐富,一些詞我們即使知道了其文字,也不一定能推出其意思,比如凡字,在古文中本是凡是的意思,但在鐘鼎文中凡又常常有盤子的意思,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當時凡盤二字讀音相近,若不加以比較而解出這個意思,看到鐘鼎文中寫將肉食裝在凡裡,多少先生就要撓頭了。”
 

    這例子在後世的訓詁學研究中是一個常例,可是在明代還十分新奇,許多人從沒聽過,聞言眾人都是哈哈大笑。
 

    那學生也是連連點頭,好奇問道“因聲求意和比較互證這兩種研究方法,不知是從哪本古書讀來”
 

    王文龍笑道“大概是我先提出的罷。”
 

    因聲求義是乾嘉學派的學者發展出來的訓詁方法,比較互證的研究辦法更是要到民國才提出,王文龍不把功勞歸在自己身上,這課根本沒法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