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章 庶民時代的先聲
“當初我與晝則商量民黨學校的成立,說起學校之中的教學不為科舉,專一的只為培養學生學會一些實用技術,其時就有人質疑,說是:自古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四民之分士農工商,從來沒聽過辦學校不培養士大夫而培養農工商人的。哪有這樣的書齋學堂?”
王文龍笑著說:“對這情形,我也頗做了一番思索,如今已有答案。”
“讀過論語的朋友都曉得,當年孔聖人有個學生叫樊遲,他找孔聖人學習種莊稼,子曰:吾不如老農。繁殖又找孔聖人學習種蔬菜,子曰:吾不如老圃。待樊遲走後,孔聖人才對弟子們說吃不教樊遲的原因:上位之人只要重視信義,老百姓就會揹著自己的孩子前來投奔,哪裡用得著自己去種莊稼呢?”
“許多人以此為理由,認為讀書人就不該學習稼穡之事,甚至以為種田做工都是賤業。然而我以為,聖人的道理固然是不錯的,可大家讀書卻也要曉得個時代不同。過去我們不瞭解春秋時人如何生活,往往覺得春秋時的人種田種莊稼如現在一般,直到考古事業有所發展,我們在殷墟挖掘到了一些農具,又看到一些記載商周時耕種事件的甲骨,這才明白,商周之時連青銅器都未普及,種田方式比著刀耕火種也不會複雜多少,即使到了孔聖人的年代技術水平也沒有多麼進化,是以聖人之時的種田種菜方式,既沒有鐵犁,也沒有牛耕,甚至連漚肥的技術也不成熟,還真就是不需多費心思去學習的本領。我們曾計算過那時的田畝產出,種下一斗的種子,只能收穫三斗的糧食。”
場下許多民黨學生都是小手工業者和小農,是知道民間疾苦的,聽到這個數字瞬間議論起來。
“建陽先生怕不是記錯了吧,怎麼可能有這麼低的收穫?”
“去年江南下了爛場雨,也依舊有一斗種子兩石谷的收成,這種一斗種子只能收三鬥糧,這產量該如何生存?”
“原來孔聖人之時的農人如此不會耕田?”
“沒聽建陽先生說嗎,孔聖人之時普通農戶連鐵犁和牛都沒有,若是要你用木鏵人力去耕田,恐怕還收不來一斗種子三鬥谷的收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