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國人服役
順天府的治理不合時宜,幾乎是朝野共知的事情。
順天府既有巡撫又有府尹,巡撫負責邊備,管轄薊州、昌平、永平、密雲、霸州五個兵備道,駐紮在薊州或昌平。
府尹負責政令,管轄五州二十二縣,級別是正三品。
城內還有五城兵馬司和巡捕營,負責緝捕盜賊。
這麼多的官員,又分別負責軍政事務,按理說應該把順天府治理得井井有條,成為首善之地。
但是現實卻是,在朱由檢調動錦衣衛嚴打盜匪之前,京城周圍盜匪叢生,活動極為猖獗。
即使嚴打之後,盜匪也只是消停一陣子。未來若是無法治理好,依舊會有盜匪。
朱由檢之前把五城兵馬司改為三城區,把城內梳理了一遍。
如今便著手梳理城外,把整個順天府治理好。
袁可立兼任順天府尹,對此負有首責。在皇帝執意取銷州級,並且和設立議會掛鉤後,他在思考之後道:
“順天府境內有薊州、昌平、密雲、霸州、天津五個兵備道。”
“可以為可在府下設道,分掌四方事務。”
“道級不設議會,靈活改變轄區。”
這個提議有創新,但基本是換湯不換藥。
未來時間長了,順天府有可能變成府、道、縣三級,相比以前只是把州變成道。
而且因為是從兵備道改來,道這一級有可能權力太大,以後尾大不掉。
朱由檢對此不滿意,又看向了其他人。
兼任順天府丞的司農寺卿郭允厚道:
“臣以為可派順天府官員外出,負責協調四方。”
“這些官員都屬於順天府,每年派出去一段時間,協調各縣事務。”
“他們不屬於地方,自然不用建議會。”
這個相比設道更創新,而且有行署的意味。
歷史上民國時期實行省縣制後,發覺一個省管理那麼多的縣不方便,就設立行政督察區,派遣專員負責。
這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被簡稱為行政公署、行署,也就是後世地區和地級市的由來。
朱由檢想到這一點,對郭允厚的提議頗為滿意。
順天府下轄五州二十二縣,確實有點小省的意思,從順天府衙門派出行署,有利於地方治理。
而且據他所知,清朝對順天府的治理,就是設立了四路廳,任命四路同知負責東路廳、南路廳、西路廳、北路廳,緝捕四方盜賊。
(清朝順天府四路廳)
而且因為順天府稱不上特別大、交通也很方便,四路廳即使權力膨脹,變成中間行政級別的可能性也不大。順天府能隨時調回他們,重新分配轄區。
所以,在詢問群臣意見後,朱由檢決定道:
“順天府增設幾位同知,在城外建立行署,負責緝捕盜賊和協調區縣。”
“這些行署是順天府署的派出機構,不是地方衙門。”
“順天府的議會,只有府縣兩級。區是縣級機構,級別等同京縣。”
“區縣議員由選民直接選舉,府議員由區縣議員間接選舉。”
“現在繼續商議,順天府取消州一級後,設置哪些同知,下轄哪些區縣。”
行署的設置就是為了取代州,增設行署之後,確實可以取消州一級。
袁可立眼見無法阻止,只能道:
“順天府有正三品府尹、正四品府丞、正五品治中各一人。”
“臣以為可將通州等州的從五品知州轉為同知,級別和其它府一樣,可以定為正五品。”
吏部尚書楊景辰突然插話道:
“如今官員升遷實行磨勘法,沒有足夠的功勞和磨勘,不能隨意升遷。”
“臣以為順天府同知的級別,可以定為從五品。”
“各地同知同樣應定為從五品,知府降為正五品。”
“這樣按照磨勘法,正六品通判就能在四年磨勘期滿後升為從五品同知,從五品同知在四年磨勘期滿後升為正五品知府。”
“而非像以前那樣,需要兩個磨勘期。”
這個提議波及的範圍更大,涉及到所有知府和同知的級別。
但是朱由檢卻很贊同,因為他早就覺得,知府的正四品級別太高,以後嚴格實行磨勘法的話,負責一個司的正五品郎中,都有可能難以轉任正四品知府。
六部下屬的司權力有多大?幾乎相當於後世的一個部。如果郎中連轉任知府都難,會讓京官和地方官交流的動力不足,不利於官員轉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