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國人服役(第2頁)
所以他在楊景辰提出這點後,當即道:
“知府級別,確實應該降一降。”
“普通知府的級別,應該定為正五品。”
“重要的府主官可以加從四品參議或正四品參事銜,參與布政司會議。”
“同知和知州的級別都要定為從五品,以後州改區縣或下府,下府只設同知,通判作為輔官。”
這是他思索取消州一級時,如何安排官員想到的。
原本他打算分為上府、中府、下府,級別分別定為正四品、正五品、從五品。
如今楊景辰提出給知府降級後,他覺得分為普通府和下府就行了。知府都定為正五品,重要的知府給加銜。下府主官是同知,級別和現在的知州一樣定為從五品。
這樣以後州改下府時,就會更加容易。甚至只需要改個名字,就能改為府縣。
就是涉及到的府級官員太多,群臣聽到之後,頓時議論紛紛。
有的覺得不用變,有的則覺得這樣改變級別後,更加符合磨勘法——
總不能同知需要八年時間才能升為知府,通判升為知府,需要足足十六年。
而且作為朝廷的官員,他們本能地想要壓制地方官員級別。這樣朝廷官員外放地方時,就能擔任更好的職位。
所以朱由檢在提出舉手表決後,反對的朝堂官員沒多少。大多對這件事情,默默接受承認。
朱由檢隨即下令道:
“以後知府的級別,由正四品降為正五品。”
“同知的級別,由正五品降為從五品。”
“現有知府同知,可以加散官或加銜,維持原有品級。”
“布政司屬官空缺時,優先由他們轉任。”
定下這件事情後,朱由檢繼續道:
“順天府正三品府尹、正四品府丞、正五品治中不變。”
“增加的幾位同知,級別定為從五品。”
“這些官員共同作為順天府署主官,每月至少召開一次府政會,商議重大事務、會推低級官吏。”
“順天府署分設政務署、廷尉署、衛尉署三署。府尹總轄事務,府丞負責政務署,治中負責廷尉署,衛尉寺派遣官員負責衛尉署。”
“同知抽調順天府署的官吏在城外建行署,負責緝捕盜賊和協調區縣。”
“如此可算完善?”
袁可立早就預料到這一幕,因為皇帝早就向他說過,要在州府設立廷尉署、衛尉署。前面設立護軍府時,同樣在下面設三署。
如今,順天府政務署、廷尉署、衛尉署這三署的設立,讓他有種塵埃落定的感覺,知道將來大明各府,都要設立這三署。
想著自己為三署磨合付出的辛勞,袁可立出言道:
“城區各署運轉良好,順天府確實應該建立三署,管轄下屬區縣。”
“現在京城內設西城區、東城區、南城區三城區,宛平、大興二縣的衙署,又仍舊在城內。”
“臣以為應該搬遷,劃分區縣邊界。”
三城區脫胎自五城兵馬司,但是也接收了宛平、大興二縣在城內的治理權。
在沒有治理城內的責任後,這兩縣的衙署確實應該搬遷,主要負責城外。
袁可立的建議是,把宛平縣衙搬遷到阜成門外,大興縣衙搬遷到朝陽門外,方便治理京城外的地域。
朱由檢思索之後,覺得這樣宛平縣和大興縣還是太大了。按照當前西宛平、東大興的格局,如果有盜匪在德勝門外鬧事,宛平縣衙接到消息再派出人手,需要很長時間。
所以他仿照後世的格局,決定道:
“宛平縣衙遷到京城西南的盧溝橋一帶,擇地建造宛平城,協助京城防禦。”
“西路行署就設在宛平城,協調大興縣、良鄉縣、房山縣、涿鹿區三縣一區。”
“大興縣衙遷到京城南面的黃村一帶,南路行署也同樣設在這,協調固安縣、永清縣、東安縣三縣,以及霸州改為的霸州區,還有原屬霸州管轄的保定縣、文安縣、大城縣,一共七縣一區。”
確定宛平縣和大興縣衙署所在後,朱由檢指著地圖繼續道:
“諸王府和大學城一帶,需要設立城區。那邊當地人稱海淀,以後就定名海淀區。”
“海淀區負責京城西北,東面設朝陽區。”
“南面以南海子為中心建南苑,將來設立南苑區。”
“海淀區、朝陽區、南苑區這三個外城區,地位和西城區、東城區、南城區三個內城區一樣,是順天府直屬的城六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