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北斗 作品
第475章 火耗和俸祿
事實證明,官僚在有主動性的時候,效率是很高的。
沒過幾天,朱由檢就看到了戶部銀行提交的第一版打製幣。
他對此極為驚訝,詢問董應舉道:
“這是怎麼打製的,手藝如此高明?”
“看起來比西班牙本洋更圓,文字和花紋也更好看些。”
誇讚了董應舉一下,朱由檢對此頗為意外。
因為他已經做好了,從西方引進相應工藝的準備。
董應舉卻覺得沒什麼,因為打製銀幣,並不是多麼高深的技藝。
這是他召集手藝高明的匠人,用錘擛法一點一點敲打出來的。
這種工藝,和澆鑄法並稱,都是製造金銀銅器常用的工藝。
例如常見的金箔,就是用錘擛法敲打出來的。早在商周時代,中國人就掌握了這種方法。
(金沙遺址出土的商周太陽神鳥金飾,厚度0.02釐米,錘擛出金箔,再剪切、打磨、鏤空)
連金箔金飾都能捶打出來,捶打出金銀幣自然不在話下。
只是幾天時間,他就讓就用手藝高明的匠人,捶打出了金銀幣。
事實上,不止大明有這個能力,西藏旁邊的尼泊爾,現在就在用打製銀幣。
歷史上崇禎四年的時候,西藏就委託尼泊爾製造銀幣,這就是中國第一種正式流通的打製幣黑丹啟。
尼泊爾以此謀利,後來在廓爾喀人建立沙阿王朝之後,因為摻銅太多和幣值變化,與西藏產生貿易糾紛。進而入侵西藏,引發了兩次廓爾喀之役。
西藏在戰爭之後,開始在清朝幫助下建立造幣廠,自己打造銀幣。最初是仿造黑丹啟的白丹啟,後來是完全自制的章嘎銀幣。
這些銀幣,都是手工打製而成,外形頗為精美。
大明此時的技術就不亞於清朝乾隆時期,自然同樣能打製銀幣。
在董應舉解釋了所用的方法後,朱由檢再一次察覺到,自己小看了大明工匠的技藝。
現在他已經深刻認識到,打製幣的技術,對大明根本不是難題。
大明之前不使用銀幣,最主要的是原因,是沒有這個動力:
一方面是因為打製幣的缺點還很多,不見得比銀錠和銀塊好用。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都用面值固定的銀幣,火耗就沒法加徵了。
所以鑄幣這件事,一直沒有被戶部提上日程。
朱由檢幾番催促,才在提出銀圓券的設想後,讓官員有了主動性——
相比主要被地方掌握的火耗來說,朝廷戶部官員,對銀圓券更是喜愛。
這可是不費多少成本,就能發行的貨幣。
如果每年能打製一千萬銀元,按照皇帝之前制定的規矩,就能發行九十萬銀圓券。
這對戶部來說,可是完全的純收益。
甚至,他們已經在想著勸皇帝發行更多銀圓券,獲得更多收益。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戶部對銀元是極力完善,以便對應的銀圓券能發行出去:
“銀元的優點很多,臣和畢尚書等同僚,都認為可以用銀元作為標準貨幣徵稅。”
“就是它的幣值還很大,民眾每畝地交幾分銀,不便採用銀元。”
“而且銀元在流通時,有可能被仿造,或者被人剪邊。”
這些問題,在西班牙本洋流通時就有出現。所以西班牙的打製幣,在大明是按銀塊稱重使用。
朱由檢想著後世的做法,提示道:
“仿造問題要加強監管,同時用特定的配方和工藝提高仿製難度,並且改進機器,使用專門的造幣機。”
“剪邊這個問題,可以在邊緣加邊齒。”
“如果邊齒有損壞,朝廷就可以拒收,讓他們去銀行、錢莊稱重,兌換成完整銀元。”
說著自己的想法,朱由檢又想到了影視劇中捲成一卷的銀元,又說道:
“還有,你們可以把銀元捲起來,以一百元稱為一封銀元。”
“卷裝時容易漏出來的、或者凸出來的,都判定為不合格,需要重新打製。”
“銀元的厚度和重量也要規定好,這一百枚一封、和另外一百枚一封,不能在厚度和重量上有很大差異。”
這些做法,都能提高銀元的標準化,但是對工藝也提出了要求。
董應舉有些為難地道:
“臣恐這樣一來,打製的成本會很高,有很多不合格的銀元被廢棄。”
朱由檢笑著說道:
“廢棄的銀元可以重製,又不會有多少損耗。”
“至於人工費用,只要發行銀元時不虧本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