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北斗 作品

第475章 火耗和俸祿(第2頁)

  “賺錢可以通過銀圓券。”

  說著,他又問道:
  “現在所用的銀兩,成色和重量大概是多少?”

  “都按公制計算。”

  董應舉對此很瞭解,回應道:

  “銀塊成色不一,銀錠的含量大多在95%,低的可以到93%,高的可以到98%。”

  “所以銀塊熔鑄成銀錠時,會有一兩成的火耗。”

  “臣和戶部官員商議的辦法是,把一枚銀元的重量定為公制一兩,也就是37.5克。含銀量92.5%,也就是陛下所定的標準銀。”

  “這樣一枚銀元實際蘊含的白銀,是34.6875克。”

  “之前一兩大約37.3克,按含銀量93%計算,蘊含的白銀是34.689克。”

  “一枚銀元,正好能兌換一兩白銀。”

  “低於這個成色要折算,高於這個成色就是朝廷的鑄幣收益。”

  朱由檢對此微微搖頭,說道:
  “無論是低是高,都要進行折算。”

  “一元銀元,就定為含有37.5克白銀,再加點銅等金屬提高堅韌性、耐磨性,總重40克左右。”

  “朝廷製造銀元不是為了鑄幣收益,更重要的是統一貨幣,方便交易使用。”

  “這樣就不至於鑄來鑄去,一直產生火耗。”

  “把大量的錢財,浪費在中間損耗上。”

  聽到皇帝提到火耗,董應舉心裡一驚。

  擔心皇帝不知道利害,在發行銀元后隨意取消火耗。

  他提醒道:

  “火耗不止是熔鑄銀錠的損耗,還是地方開支來源。”

  “除了徵銀有火耗,糧食也徵加耗。”

  對此眉頭緊皺,朱由檢最終嘆了口氣,說道:

  “火耗、加耗這些,以後要改為附加稅徵收,作為地方收入。”

  “但是這個開支要明確,並且讓當地議會監督,控制在一定範圍內。”

  “該徵多少火耗、火耗又用在了哪裡?都要讓議會看著,避免被人貪墨。”

  把火耗看作地方附加稅,朱由檢決定把監督的權力,下放給地方議會。

  免得有些官員肆無忌憚,大肆加徵火耗。

  同時,這也是一種火耗歸公,把以前私下裡徵收的火耗,放在臺面上管起來。

  董應舉對此沒有意見,事實上他和戶部的官員早就想到了,銀元發行之後,火耗就沒有名義徵收。  
  這也是他們之前對銀元,不怎麼熱心的原因——

  得罪地方官員不說,銀元在地方也難以推行。

  如今皇帝把火耗改為附加稅,是比較妥善的處置。

  至少地方官吏對銀元,沒有理由反對。

  解決這個問題後,董應舉又提到了一枚銀元一兩的面值還是太大,民眾有可能用銀塊的問題。

  他提出可以鑄造小額銀幣,用於輔助交易。這樣民眾在繳納一畝地幾分銀的賦稅時,就會更加方便。

  朱由檢對此極為讚賞,仿照後世的做法,確定道:

  “元以下要有角和分兩種輔幣。”

  “角對應的是錢,只是因為有銅錢,所以借用銀角子的說法稱角。”

  “一角銀幣含有一錢重的白銀,二角、五角同此。”

  “一分銀幣含有一分重的白銀,二分、五分同此。”

  “因為分幣用銀很少,單用白銀的話重量會非常小,所以製造時可以多加點銅,把重量控制在一錢左右,避免使用時容易遺失。”

  “一元對應十角,一角對應十分,面值標註在銀幣上。銀圓券也是同樣,要能兌換相應面值的銀幣。”

  “至於一分對應幾文銅錢,要按貴重金屬交易所的價格定。”

  “以後金和銅的價格,都以銀元計算。”

  沒有把一分強制對應成十文,這是因為現在銅錢的鑄造質量不一,和銀兩的兌換價格也不穩定。

  銀價低的時候,一兩白銀只能兌換五百錢。

  銀價高的時候,一兩白銀就能兌換一千錢、甚至更高。

  現在因為西方正在打仗,流入大明的白銀減少。正是銀貴錢賤的時候,一兩白銀大約能夠兌換一千錢。

  不過這個價格以後肯定會有變化,到時候要隨行就市。

  他設立貴重金屬交易所的一個原因,就是為了方便金銀銅兌換。

  之前打算的也是以銅錢計價,確定金銀價值。

  不過,在設立角和分兩種輔幣後,朱由檢發現朝廷徵收完全能全部徵收銀幣,銅錢僅作為補充的零頭。

  所以他正式確定以銀元計價,以後實行銀本位。

  董應舉雖然沒有銀本位的概念,但不妨礙他知道以後銀元的地位會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