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北斗 作品

第502章 繼承順序爭議(第3頁)

“建文君臣之事,世間多有訛傳,朝廷需正本清源,編撰一部正史。”

 

“國史館要擔起這個任務,務必編撰出讓世人認可的信史。”

 

“這部書的名字,就定為《靖難實錄》,記錄建文君臣,和成祖靖難的事蹟。”

 

這個命令,再次讓群臣譁然。

 

刑部主事李若愚道:

 

“建文在位四年,敬天愛民,崇儒納諫,無一失德事。祗因誤用漢削七國計以及於難,悲夫。”

 

“臣以為建文年號不可不復也,建文廟諡不可不補也,遜國諸死節臣不可不錄也。”

 

“《靖難實錄》,當為《建文實錄》,以正建文名號。”

 

朱由檢對於此言極為不適,反問道:

 

“建文君若是無一失德事,那麼湘王因何而死,周王、代王、齊王、岷王又為何被問罪甚至削爵?”

 

“成祖起兵靖難,在你看來是毫無道理嗎?”

 

李若愚啞然無言,不敢否定靖難的正當性。

 

否則就是否認了成祖,以及成祖之後的大明皇帝。

 

即使他不認為建文失德,也只能夠憋著。

 

轉而拿成祖的做法說事,回應道:

 

“成祖定鼎之後,問朝臣葬,建文學士王景言:宜用天子禮。”

 

“成祖特從其議,可見成祖也是承認建文皇帝。”

 

這個確有其事,朱由檢也不否認,說道:

 

“建文君確實曾是皇帝,所以成祖以天子禮節安葬。”

 

“但他失德亂政,卻又不堪為帝。”

 

“所以無有廟諡,只稱其為建文君。”

 

說著,他又忽然提到了一個話題,問群臣道:

 

“昔年太祖崩逝時,若是沒有立下太孫,按禮法應當由誰繼承皇位?”

 

禮部尚書溫體仁揣摩上意,回答道:

 

“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太祖崩逝之時,太祖長子懿文太子已逝,次子秦王、三子晉王同樣已經離世。”

 

“成祖為諸王之中最長者,又是孝慈高皇后嫡子,按禮法當由成祖繼位。”

 

這個說法,自然有人不同意,太常寺卿、禮部右侍郎李標道:

 

“嫡長之制,不止有嫡子,尚且還有嫡孫。”

 

“《唐律疏議》有云:王、公、侯、伯、子、男,皆子孫承嫡者傳襲。無嫡子,立嫡孫;無嫡孫,以次立嫡子同母弟;無母弟,立庶子;無庶子,立嫡孫同母弟;無母弟,立庶孫。曾、玄以下准此。”

 

“太祖崩逝之時,當由嫡孫建文君繼位。”

 

溫體仁反駁他道:

 

“《唐律疏議》所說的嫡孫,是指嫡長孫。”

 

“太祖嫡長孫是虞懷王朱雄英,而非其弟朱允炆。”

 

“嫡子同母弟高於嫡孫同母弟,故而若是太祖沒有立朱允炆為太孫,當由成祖繼位。”

 

“成祖繼承皇位,符合嫡長之制!”

 

這個說法,讓很多臣子繃不住,吏部右侍郎李若星道:

 

“《唐律疏議》是唐制,本朝自有制度。”

 

“《皇明祖訓》曰: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

 

“只有在沒有皇子的情況下,才能由其他支脈承襲。”

 

“建文君為懿文太子之子,朝廷在有皇子的情況下,自然不用兄終弟及。”

 

“建文君又在懿文太子諸子中最長,故當繼承皇位。”

 

溫體仁這下有些無法回答,朱由檢接替他道:

 

“建文君朱允炆是虞懷王朱雄英繼母弟,他的繼承順序,和虞懷王同母弟朱允熥孰先?”

 

這個問題,讓群臣議論紛紛。

 

因為這是禮法的一個漏洞,歷代說法不一。

 

根據《呂氏春秋》記載,紂王有同母兄長二人,但他們都是紂王的母親在做妾室時生下的,身份一直是庶子。紂王是在他母親扶正為妻子後生下的,身份是嫡子,所以繼承王位。

 

《呂氏春秋》對此的評價,是“用法若此,不若無法”。商朝之後的朝代,沒有延續這個辦法。妾室在扶正後,庶子也變得可以升嫡。

 

但是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如果庶子的年齡長於嫡子,他在升為嫡子後,繼承順序是否就高於元配生下的嫡子呢?

 

朱允炆和朱允熥之間,就是這個爭議。(本章完)

 

(看完記得收藏書籤方便下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