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章 靖難年號(第3頁)
朱由檢強令他們坐下,然後道:
“適才聽諸位愛卿所言,我大明雖是嫡長繼承,卻和前代不同。”
“前代之時,只有嫡長孫高於嫡長子同母弟。嫡長孫同母弟的繼承順序,則在嫡長子同母弟之後。”
“但是太祖所定蔭敘制度,則規定只要是嫡長子的後人,繼承順序都在嫡長子同母弟之前。”
“所以太祖實行的嫡長繼承,並非嫡長子繼承製,更應該稱之為嫡長房繼承製——”
“只要是嫡長房子嗣,繼承順序都在下一房之前。”
“朕的這個認識,諸位都認同否?”
群臣雖然沒有深究過嫡長子和嫡長房繼承製的不同,但是在聽到皇帝的這個認識後,細思下紛紛點頭,都認為確實如此。
太祖選擇朱允炆繼承皇位,按嫡長子繼承製肯定說不通。因為嫡長子繼承製下,只有嫡長孫朱雄英的繼承順序高於叔叔,朱允炆、朱允熥都排在叔叔後面。
只有按《大明會典》規定的嫡長房繼承製,才能勉強說通。能讓太祖嫡長子朱標的子嗣,繼承順序排在朱標的所有弟弟之前。
大明的文官蔭敘制度、勳貴襲爵制度,同樣都規定嫡長子孫高於嫡次子孫、高於庶長子孫。《大明會典》有明文:
凡蔭敘,洪武二十六年定:用蔭者,以嫡長子。如嫡長子有廢疾,立嫡長子之子孫,曾玄同。如無,立嫡長子同母弟,曾玄同。如無,立繼室所生。如無,立次室所生。如絕嗣者,傍蔭其親兄弟,各及子孫。如無,傍蔭伯叔及其子孫。
繼承順序完全是按房頭來的,所以大明的繼承製度,更應該稱為嫡長房繼承製,和唐宋等朝代的嫡長子繼承製不同。
察覺這點之後,一些仍舊支持為建文君翻案的,不由有些激動,認為找到了建文君繼位的禮法來源。
可惜,朱允炆越過朱允熥仍舊說不通,他們方才因為國本之爭的事情,已經認同繼嫡低於元嫡。
朱由檢對此感慨道:
“太祖立建文君,存在兩個過失。”
“一是把嫡長子繼承製改為嫡長房繼承製,急切之間天下人尚未適應,不明其中深意。”
“二是撇過元嫡孫朱允熥,立繼嫡孫朱允炆為太孫,無論哪個禮法都說不通。”
“建文之敗,實源於此,他不是天下人都認同的、理所當然的繼承人。”
“所以他失德之後,成祖靖難得到越來越多的人響應,並且在攻下南京後,很快讓天下臣服。”
這點群臣是認可的,楚王等地方藩王、宋晟等地方武將,為何輕而易舉就臣服成祖呢?
還不是因為成祖是諸王之長,天下人認為他有資格繼承太祖留下的基業。
就連很多文官,內心都認同成祖繼位的合法性。除了一些忠於建文君的臣子外,很多官員的反應並不激烈。
在場的臣子都效忠成祖的後代,對於這種理由,更是不能反對——
他們不可能說成祖沒有資格繼位,自己效忠成祖後人也不對。
朱由檢在取得這個共識後,繼續道:
“建文君曾經是天子,這點成祖承認,將他以天子之禮下葬。”
“他是太祖冊封的皇太孫,無論禮法如何,都有資格繼位。”
“建文年號,也當複用,記錄建文君臣的事蹟。”
李若愚等為建文君臣抗爭的臣子,聞言頓時大喜。因為他們終於從皇帝口中聽到,要復建文年號。
但是這件事情沒完,朱由檢又向群臣道:
“但是成祖起兵靖難,難道就是錯誤嗎?”
“建文君在為太孫時,太祖問他如何對待諸王,他說:”
“以德懷之,以禮制之,不可則削其地,又不可則廢置其人,又其甚則舉兵伐之。”
“但是他繼位後,卻對諸王無德無禮、肆意削地廢人,甚至逼死湘王,還想逼死成祖。”
“故而成祖起兵,實是不得不為。”
“這樣記錄成祖的事蹟時,難道還要用建文年號嗎?”
“採用靖難年號,是否更恰當些?”
這讓群臣議論紛紛,很多人皺眉不已。
因為靖難只是口號,從來不是個年號。
但是成祖起兵後仍用建文年號紀事,就顯得成祖仍是亂臣賊子、是在以臣反君,這是當今皇帝絕對不會答應的。
所以皇帝提出靖難年號,和建文年號並列,解決這個問題。(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