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北斗 作品

第566章 火箭炮和持械權(第3頁)

 甚至連火棉都沒成功,只是製造出了膠棉。

 膠棉能有什麼用處?朱由檢想到了乒乓球和膠片,給他們個提示,讓他們繼續研究。

 朱由檢已經打算從外部引進更多人,一起參與硝化物研製。

 畢懋康等人記下後,朱由檢又指著線膛火銃的銃管道:

 “線膛火銃要繼續造,御營和狙擊隊要裝備這種武器。”

 “它的口徑和彈藥直徑是12毫米,如果拉制膛線失敗,可以磨平膛線作為輕型滑膛火銃的銃管使用。”

 “或者截出來拉制膛線成功的部份,用在手銃、短銃上。”

 “對於這種火銃,允許像刀劍等武器一樣售賣。”

 這是他想出的一個降低成本的策略,允許手銃、短銃對外售賣。即使定價高一點,大明的富人也能買得起。

 總有喜歡武器的,會花大價錢買。

 畢懋康聞言卻變了臉色,勸諫道:

 “陛下,豪格、揚古利接連被狙殺,大明應引以為戒。”

 “如果火器氾濫,恐對武將不利。”

 朱由檢聞言看了一眼,覺得他說的不利武將,恐怕是不利官員。

 不過想想很多人估計買不起這種很貴的火銃

,他限制道:

 “只有公士以上身份、有持械權的人,才能持有火銃。”

 “而且銃管不能超過一尺,火銃整體長度不能低於一尺。”

 “這種火銃的射程會很有限,而且不方便隱蔽,只能用於防身。”

 有關火銃的兩個一尺限制,被他提了出來。

 在大明境內公開售賣的火器,以後都要遵守這個規範。

 唯有境外、塞外,會更放開一點。

 一尺銃管的火銃,此時的有效射程基本不會超過五十米,遠距離威脅不會大,只能作為防身自衛武器。

 全長一尺以上,則是為了避免有人把火銃造得太小,突然取出來作為近距離刺殺武器。

 朱由檢想用部分開放的形式,促進手銃、短銃發展。再把它們的技術移植到長銃上,提升大明火器的威力。

 例如他一直頭疼的燧發火銃打火成功率問題,就有可能在火銃開放後被解決。那些有興趣鑽研的人,會想出更多的辦法來。

 畢懋康作為一個文官,本能地不希望民間武器氾濫。他對此還要反對時,朱由檢突然問他道:

 “這次北直隸兵馬調動,不少人想辦法買火器吧?”

 “裝備院生產的武器有沒有流失,後勤部存放的武器有沒有被賣出去?”

 這讓他一時無言回答,因為他不敢保證沒有一把火器流出去。

 朝廷兵馬大規模調動,防備建虜入侵北直隸。北直隸的士紳自然想辦法鑽營,想買些武器防身。

 在朝鮮和大淩河堡的士兵不斷用火器射殺建虜後,他這個裝備部長,沒少被人詢問。

 其中還有不少家族是有交情的,他拒絕時開口都不容易。

 而且他敢肯定,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狠心拒絕,私下裡一定有火器流出去。

 甚至一些貪財的官員,有可能把庫存武器賣出去。

 這讓他只能沉默,沒有回答皇帝的話語。

 朱由檢對此暫時沒有深究,輕描淡寫地向畢懋康等人道:

 “想要武器防身情有可原,每個人都有保衛自身的權力。”

 “但是該持有什麼武器要規範,不能把狙擊火銃那樣的東西流出去。”

 “手銃、短銃就不錯,裝備院研究一下,把民間允許持有的武器和數量列出來。”

 “不符合這個規範的,讓他們限期交上來。”

 “沒有持械權的,也不得私自藏有武器。”

 然後又向在刺探朝鮮情報上立功、在旁邊隨行的錦衣衛指揮使鄭士毅道:

 “錦衣衛也要按照這個規範,在武道比賽項目中,增加射擊比賽。”

 “能合法持有火銃的,皆有資格參與。”

 “不能私自持有的,也能在射擊館訓練。”

 鼓勵民間練習火銃,讓更多的人成為後備兵員。

 並且在其他人離開後,又交給了鄭士毅收繳民間不合規武器的任務。打算順著火器上的編號,查查它們是怎麼流出去。(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