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治國就是治吏
大明官員選用,進士、舉貢、吏員三途並用,都可以擔任官員。
進士容易理解,就是獲得進士功名之後,擁有做官資格。
舉貢就是舉人和貢生,舉人是鄉試考取而來,貢生分為歲貢、選貢、恩貢、納貢,通常是生員貢監,在國子監學習後有任官資格。
因此貢生通常和其他有任官資格的監生一起,納入監生之中。
而監生除了生員貢監之外,還有舉人舉監、品官子弟廕監、捐貲例監。
這其中廕監又分為官生、恩生,和舉人、貢生一樣容易做官——
這些人合在一起,並稱舉貢官恩。
大明開國的時候,因為人才不足,經常有舉貢出身的舉人、監生擔任高官。
但是在科舉高度發展的現在,早就以進士出身為主。
其他出身的官員,在官場上會受進士排斥,難以升為高官,更別說得到廷推。
所以對非進士出身官員六年遷轉一次,袁可立覺得外面的反對聲音不會太大。
那些舉人、貢生、吏員出身的官員,根本無法影響朝堂決策。
唯一能發出些聲音的,是他們之外的廕監——
這些人同樣不是進士出身,按這個制度需要六年一遷。
他們本人的聲音或許很小,但是他們的父輩,卻多是朝堂大臣。
不照顧這些人的情緒,會影響朝堂運轉。
所以袁可立就詢問道:
“恩蔭文官,是否按非進士出身遷轉?”
“六年遷轉一次,對他們有些苛刻。”
朱由檢對蔭官並不怎麼待見,否則也不會把節流第一刀砍向寄祿官員。好在大明的恩蔭不是太多,不像宋朝那樣氾濫成冗官。
考慮到恩蔭是對有功官員的獎賞,待遇不能太差,否則會讓朝堂上的高級官員有意見。
朱由檢思索之後,說道:
“獲得文蔭的,按非進士出身官員,六年遷轉一次。”
“獲得武蔭的,按武官五年一遷。”
“現在文官武蔭居多,可以讓他們去兵部、錦衣衛、衛尉寺任職,五年遷轉一次。”
這是一個辦法,但還是有點苛刻。畢竟不是所有的文官都能憑藉功勞獲得武蔭,大部分文官的子弟,只能入監讀書。
所以袁可立請求,給這些人一條出路。
朱由檢苦思冥想,還真想到了一個辦法,他從左宗棠被特賜同進士出身得到啟發,說道:
“如果非進士出身官員立下殊勳,朕可以特賜他們同進士出身。”
“遷轉時間和進士出身官員一樣,不再固定為六年。”
這確實是一個辦法,但是袁可立卻敏銳察覺到,這樣貶低了進士地位、增加了皇帝權力,所以他立刻說道:
“進士不宜輕賜,請陛下定下名額,特賜同進士出身的官員數量不應太多。”
“進士寒窗苦讀,要體諒他們的辛苦。”
進士是文官的主體,朱由檢當然要照顧他們的情緒。
而且他也擔心隨意賞賜可能會造成蔭官氾濫,更希望那些人轉為武官,遂道:
“就定在十個吧,每年不超過十個。”
“對優秀的非進士出身官員,特賜同進士出身。”
“以後舉人、監生和廕襲官員,都可轉為武職,五年遷轉一次。”
轉為武職袁可立同意,但是每年十個名額還是太多。袁可立不覺得非進士有那麼多人才,建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