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北斗 作品

第102章 治國就是治吏(第2頁)

 “文官三年一考,陛下可以定為三年十個名額。”

 “以政績先後,達到一定標準者,特賜同進士出身。”

 朱由檢當然不肯完全以政績先後排列,那樣名額就全部掌握在吏部手裡了,所以他當即說道:

 “十個名額太少,只在三年一考後授予也太死板。”

 “朕以為三年要有二十個名額,留出十個名額,特賜給立下殊勳的官員。”

 “例如袁卿,你的兒子還沒有考上進士吧,如果你立下殊勳,朕難道不能特賜同進士出身給他?”

 “朝堂上的大臣,難道會反對這一點?”

 話都說到這份上了,袁可立只能答應皇帝還有十個特賜同進士出身名額——

 否則他就是和自己兒子、甚至和其他大臣兒子為敵,引來他們非議。

 朱由檢通過對遷轉制度的規範,以及對蔭官的出身賞賜,提高了對大臣的影響力。

 這讓他心中很是欣喜,畢竟以前蔭官遷轉完全沒有限制。朱由檢是在做出限制之後,又把放開限制作為賞賜。在這一收一放之間,獲得一項權力——

 對他本人來說,完全是意外之喜。

 而且特賜同進士出身,也能讓朱由檢任用一些非進士出身官員,例如袁可立曾經舉薦的茅元儀,以及其他人才:

 “徐光啟的弟子孫元化專心西學,沒有考上進士。”

 “還有寫《天工開物》的宋應星,好像只是舉人。”

 “李自成的謀主牛金星和大將李巖,同樣也是舉人。”

 “如果他們實在考不上,以後就特賜同進士出身,讓他們為我效力。”

 這是朱由檢能記得的,不記得的還有很多。非進士並非沒有人才,只是範圍太廣,猶如大海撈針。

 如今有幾個明確的目標,還有特賜同進士出身這條政策,朱由檢能夠招攬他們,讓他們為自己效力。

 以後他培養的理工類人才,也能用這條政策,進入朝堂任官。

 順利定下了舉人、監生尤其是官生、恩生的遷轉政策,朱由檢又想到了吏員,他記得江陰守城的閻應元就是吏員出身,這些人也要給政策,遂道:

 “治國就是治吏,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將不國。”

 “如果官吏寡廉鮮恥、貪汙無度、胡作非為,朝廷卻不規範他們,天下一定會亂。”

 “所以吏部不僅要規範官員遷轉,也要規範吏員。”

 “朕聽人說地方吏員多有世代承襲的,甚至有些胥吏,膽敢架空官員。”

 “袁卿擔任過地方官員,有沒有見過這種事?”

 這是一個更大的課題,袁可立斟酌之後,說道:

 “不法吏員是有的,但是架空官員,那就很少見了。”

 “胥吏升降,全在官員一念之間,他們不敢做得太過。”

 “吏員役滿轉補,也由官員掌握。”

 微微點頭,朱由檢沒有細問,說道:

 “吏員是個大問題,官員如何掌控吏員,讓吏員為官府用心辦事,很考驗官員能力。”

 “所以知府、布政使等治理地方的官員,要多從知縣中選拔,提拔有年功的知縣。”

 “六部尚書、侍郎,最好也要有基層官員經歷,例如推官、知縣。”

 這是在提高知縣的地位,安撫他們以後無法提升為科道的不滿。推知並稱的局面,仍舊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