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北斗 作品

第301章 明經科和明書科(第3頁)

 他這個吏部左侍郎,在忙完二月選官的事情後,陡然發現自己雖然做了很多事,地位卻在下降。對皇帝的重要性,已經不如以前——

 “會試副榜的舉人,願意去太學者十之有七,願就教職者僅十之三。”

 朱由檢設立這兩個出身,本就有限制進士名額的意思,聞言頓時回道:

 “前宋特奏名進士,有時甚至多於正奏名,以至有冗官之禍。”

 這樣體恤士子的好皇帝,他們應該支持!

 吏部左侍郎楊景辰,聽著溫體仁只是憑藉這番話,就開始扭轉朝堂局面。心中的緊迫感油然而生,()

 知道自己也要發言。

 這話問到了點子上,因為磨勘法實施後,進士和非進士的區別,已經變得非常大。

 這個說法,讓朱由檢眼前一亮,說道:

 “明經或明書出身,是進士還是非進士?”

 “臣以為恩科也當控制人數,不能全部錄用。”

 和群臣交流一番,終於把恩科的參與人員定下來。

 但是隻獲得明經或明書出身去當官,那就很可能終身在低品級官位上蹉跎了。畢竟六年的磨勘期,相比四年要多一半。

 尤其是最前面的明經科,曾經是能和進士科並稱的,是唐朝科舉的基本科目。

 所以南北榜的事情,根本就是為了安撫北方士人。

 對他這個說法,朱由檢很是贊同。因為他也不想某些舉子考上卻不做官,佔用其他人的機會。所以他當即道:

 “恩科既是恩科,那就是朕的恩典。”

 如果參加明經科和明書科考試成為進士還好說,仍舊有進士身份,有可能走上高位。

 南北榜案,是為了安撫北方士人。』

 “臣以為當是同族中的三服,有曾祖、祖父、祖父的兄弟、父親、父親的兄弟。”

 所以一些人已經打消了讓子侄參加恩科的念頭,認為皇帝的恩科確實如先前所說,主要是針對貧寒士人——

 現在,劉宗周、錢謙益兩人,明顯在成為皇帝的新謀主。皇帝想用他們兩個人,為大明重製禮樂。

 群臣聽著皇帝的想法,紛紛交頭接耳。

 “為了讓他們早點為朝廷效力,朕以為登上副榜的舉人,同樣可參加恩科。”

 甚至有人提出給祖上當官立功的舉人恩科資格,這樣更合適些。

 “先生以為,祖上三代是哪些人?”

 但是在大明的人看來卻正常,因為在他們的概念中,這些人就是一家人。

 因為這樣一來,他們的子弟總算有可能參加恩科了,只要登上會試副榜就可以。雖然還是很難,卻終究多了個機會。

 “為表重學之義,禮部和吏部商議一下,看看各種教職,應該定在幾品。”

 陛下給祖上三代白身的舉人恩科資格,是為了安撫他們?』

 朱由檢思索了一下,覺得有這些親屬當官的人家,顯然是個大家族。對他們做出限制,符合自己目的,所以贊同地道:

 “先生所說極是,就以祖上三服親屬,作為祖上三代的定義。”

 這些人別管以前家境如何,只要能當上官,地位都會有一個飛躍。

 大明當前的現狀,是府設教授、州設學正、縣設教諭,只有府教授是從九品級別。

 “這些人在官場之上,要比舉貢出身有優待。”

 “陛下之策極是!”

 “臣以為明經或明書出身者,可以會試副榜看待。”

 這話說得有理,讓很多官員紛紛附議。畢竟他們的子侄不能參加恩科,當然要限制一下人數。防止恩科出身的進士太多,搶佔其他人的官位。

 這番話語,讓很多理直氣壯的朝臣,頓時悚然一驚。想到了洪武末年,那件影響全國的大案。

 這兩科的設置,是他在設立明法科和明算科時就考慮過的,只是當時覺得必要性並不大,不需要擅長經學和書法的人才。

 皇帝只設明法科和明算科,似乎有不注重經義的嫌疑,讓一些士子感到不滿。

 “今年明法科和明算科錄用百人,明經科和明書科就同樣定為百人。”

 “他們辛辛苦苦上榜,總要有些優待。”

 左都御史王永光詢問道:

 ()

 皇帝能感受到他們的苦楚,開設恩科加以優待。自己應該支持,而不是在朝堂上反對。

 但是讓貧寒舉子當官、緩和社會矛盾,又是一件大事。所以他思索之後,提議道:

 所以他們紛紛要求,恩科進士只能授與四五甲,而且數量不能多,不能多於明法科明算科。

 這個說法,明顯將父祖之外的叔伯,也包含了一些。

 不過這個時候,李標又提出一個問題,說道:

 只是到了年後,隨著溫體仁、錢謙益、劉宗周、徐光啟等人陸續進京,他發現自己的地位在下降。

 這個規定,讓一些打算鼓勵年過四十或列入副榜的子侄參加恩科的官員,暗暗捏了把汗。

 “若是不願受恩,那就不要參與。”

 在很多人看來,所謂的“劉三吾舞弊案”,究竟是不是舞弊,還是兩說之事——

 “這個提議好,會試副榜的舉子,和正榜相差不遠。”

 有沒有進士身份,是十分關鍵的事情。

 建文皇帝登極後,更是把劉三吾復職,讓他主持圖書修撰。

 “其餘擇優錄用,賜予明經出身和明書出身,總人數不高於進士科。”

 具體什麼優待沒有說,朱由檢現在也沒想好。這些都要在以後實行中,慢慢進行完善。

 所以,他很快以大臣贊同為名,定下這件事情,又問僉都御史劉宗周:

 “劉先生負責重製禮樂,自然包括親族的事情。”

 “陛下加恩祖上白身的舉子,此為應有之義。”

 這種增加官員的事情,又讓很多官員皺眉。因為品官的增多,會對現有的官場秩序帶來衝擊。

 現在大明的縣官,只有正七品知縣、正八品縣丞、正九品主簿三員。排在下面的典史,就能稱為“四爺”。

 如今,皇帝有意把教職都提升為品官,這讓很多人思索,到底是好是壞。(本章完)

 (看完記得收藏書籤方便下次閱讀!)

 溫體仁這個擅長迎合皇帝的禮部尚書,現在看起來都比他受信任。

 他這個吏部左侍郎,在忙完二月選官的事情後,陡然發現自己雖然做了很多事,地位卻在下降。對皇帝的重要性,已經不如以前——

 “會試副榜的舉人,願意去太學者十之有七,願就教職者僅十之三。”

 朱由檢設立這兩個出身,本就有限制進士名額的意思,聞言頓時回道:

 “前宋特奏名進士,有時甚至多於正奏名,以至有冗官之禍。”

 這樣體恤士子的好皇帝,他們應該支持!

 吏部左侍郎楊景辰,聽著溫體仁只是憑藉這番話,就開始扭轉朝堂局面。心中的緊迫感油然而生,()

 知道自己也要發言。

 這話問到了點子上,因為磨勘法實施後,進士和非進士的區別,已經變得非常大。

 這個說法,讓朱由檢眼前一亮,說道:

 “明經或明書出身,是進士還是非進士?”

 “臣以為恩科也當控制人數,不能全部錄用。”

 和群臣交流一番,終於把恩科的參與人員定下來。

 但是隻獲得明經或明書出身去當官,那就很可能終身在低品級官位上蹉跎了。畢竟六年的磨勘期,相比四年要多一半。

 尤其是最前面的明經科,曾經是能和進士科並稱的,是唐朝科舉的基本科目。

 所以南北榜的事情,根本就是為了安撫北方士人。

 對他這個說法,朱由檢很是贊同。因為他也不想某些舉子考上卻不做官,佔用其他人的機會。所以他當即道:

 “恩科既是恩科,那就是朕的恩典。”

 如果參加明經科和明書科考試成為進士還好說,仍舊有進士身份,有可能走上高位。

 南北榜案,是為了安撫北方士人。』

 “臣以為當是同族中的三服,有曾祖、祖父、祖父的兄弟、父親、父親的兄弟。”

 所以一些人已經打消了讓子侄參加恩科的念頭,認為皇帝的恩科確實如先前所說,主要是針對貧寒士人——

 現在,劉宗周、錢謙益兩人,明顯在成為皇帝的新謀主。皇帝想用他們兩個人,為大明重製禮樂。

 群臣聽著皇帝的想法,紛紛交頭接耳。

 “為了讓他們早點為朝廷效力,朕以為登上副榜的舉人,同樣可參加恩科。”

 甚至有人提出給祖上當官立功的舉人恩科資格,這樣更合適些。

 “先生以為,祖上三代是哪些人?”

 但是在大明的人看來卻正常,因為在他們的概念中,這些人就是一家人。

 因為這樣一來,他們的子弟總算有可能參加恩科了,只要登上會試副榜就可以。雖然還是很難,卻終究多了個機會。

 “為表重學之義,禮部和吏部商議一下,看看各種教職,應該定在幾品。”

 陛下給祖上三代白身的舉人恩科資格,是為了安撫他們?』

 朱由檢思索了一下,覺得有這些親屬當官的人家,顯然是個大家族。對他們做出限制,符合自己目的,所以贊同地道:

 “先生所說極是,就以祖上三服親屬,作為祖上三代的定義。”

 這些人別管以前家境如何,只要能當上官,地位都會有一個飛躍。

 大明當前的現狀,是府設教授、州設學正、縣設教諭,只有府教授是從九品級別。

 “這些人在官場之上,要比舉貢出身有優待。”

 “陛下之策極是!”

 “臣以為明經或明書出身者,可以會試副榜看待。”

 這話說得有理,讓很多官員紛紛附議。畢竟他們的子侄不能參加恩科,當然要限制一下人數。防止恩科出身的進士太多,搶佔其他人的官位。

 這番話語,讓很多理直氣壯的朝臣,頓時悚然一驚。想到了洪武末年,那件影響全國的大案。

 這兩科的設置,是他在設立明法科和明算科時就考慮過的,只是當時覺得必要性並不大,不需要擅長經學和書法的人才。

 皇帝只設明法科和明算科,似乎有不注重經義的嫌疑,讓一些士子感到不滿。

 “今年明法科和明算科錄用百人,明經科和明書科就同樣定為百人。”

 “他們辛辛苦苦上榜,總要有些優待。”

 左都御史王永光詢問道:

 ()

 皇帝能感受到他們的苦楚,開設恩科加以優待。自己應該支持,而不是在朝堂上反對。

 但是讓貧寒舉子當官、緩和社會矛盾,又是一件大事。所以他思索之後,提議道:

 所以他們紛紛要求,恩科進士只能授與四五甲,而且數量不能多,不能多於明法科明算科。

 這個說法,明顯將父祖之外的叔伯,也包含了一些。

 不過這個時候,李標又提出一個問題,說道:

 只是到了年後,隨著溫體仁、錢謙益、劉宗周、徐光啟等人陸續進京,他發現自己的地位在下降。

 這個規定,讓一些打算鼓勵年過四十或列入副榜的子侄參加恩科的官員,暗暗捏了把汗。

 “若是不願受恩,那就不要參與。”

 在很多人看來,所謂的“劉三吾舞弊案”,究竟是不是舞弊,還是兩說之事——

 “這個提議好,會試副榜的舉子,和正榜相差不遠。”

 有沒有進士身份,是十分關鍵的事情。

 建文皇帝登極後,更是把劉三吾復職,讓他主持圖書修撰。

 “其餘擇優錄用,賜予明經出身和明書出身,總人數不高於進士科。”

 具體什麼優待沒有說,朱由檢現在也沒想好。這些都要在以後實行中,慢慢進行完善。

 所以,他很快以大臣贊同為名,定下這件事情,又問僉都御史劉宗周:

 “劉先生負責重製禮樂,自然包括親族的事情。”

 “陛下加恩祖上白身的舉子,此為應有之義。”

 這種增加官員的事情,又讓很多官員皺眉。因為品官的增多,會對現有的官場秩序帶來衝擊。

 現在大明的縣官,只有正七品知縣、正八品縣丞、正九品主簿三員。排在下面的典史,就能稱為“四爺”。

 如今,皇帝有意把教職都提升為品官,這讓很多人思索,到底是好是壞。(本章完)

 (看完記得收藏書籤方便下次閱讀!)

 溫體仁這個擅長迎合皇帝的禮部尚書,現在看起來都比他受信任。

 他這個吏部左侍郎,在忙完二月選官的事情後,陡然發現自己雖然做了很多事,地位卻在下降。對皇帝的重要性,已經不如以前——

 “會試副榜的舉人,願意去太學者十之有七,願就教職者僅十之三。”

 朱由檢設立這兩個出身,本就有限制進士名額的意思,聞言頓時回道:

 “前宋特奏名進士,有時甚至多於正奏名,以至有冗官之禍。”

 這樣體恤士子的好皇帝,他們應該支持!

 吏部左侍郎楊景辰,聽著溫體仁只是憑藉這番話,就開始扭轉朝堂局面。心中的緊迫感油然而生,()

 知道自己也要發言。

 這話問到了點子上,因為磨勘法實施後,進士和非進士的區別,已經變得非常大。

 這個說法,讓朱由檢眼前一亮,說道:

 “明經或明書出身,是進士還是非進士?”

 “臣以為恩科也當控制人數,不能全部錄用。”

 和群臣交流一番,終於把恩科的參與人員定下來。

 但是隻獲得明經或明書出身去當官,那就很可能終身在低品級官位上蹉跎了。畢竟六年的磨勘期,相比四年要多一半。

 尤其是最前面的明經科,曾經是能和進士科並稱的,是唐朝科舉的基本科目。

 所以南北榜的事情,根本就是為了安撫北方士人。

 對他這個說法,朱由檢很是贊同。因為他也不想某些舉子考上卻不做官,佔用其他人的機會。所以他當即道:

 “恩科既是恩科,那就是朕的恩典。”

 如果參加明經科和明書科考試成為進士還好說,仍舊有進士身份,有可能走上高位。

 南北榜案,是為了安撫北方士人。』

 “臣以為當是同族中的三服,有曾祖、祖父、祖父的兄弟、父親、父親的兄弟。”

 所以一些人已經打消了讓子侄參加恩科的念頭,認為皇帝的恩科確實如先前所說,主要是針對貧寒士人——

 現在,劉宗周、錢謙益兩人,明顯在成為皇帝的新謀主。皇帝想用他們兩個人,為大明重製禮樂。

 群臣聽著皇帝的想法,紛紛交頭接耳。

 “為了讓他們早點為朝廷效力,朕以為登上副榜的舉人,同樣可參加恩科。”

 甚至有人提出給祖上當官立功的舉人恩科資格,這樣更合適些。

 “先生以為,祖上三代是哪些人?”

 但是在大明的人看來卻正常,因為在他們的概念中,這些人就是一家人。

 因為這樣一來,他們的子弟總算有可能參加恩科了,只要登上會試副榜就可以。雖然還是很難,卻終究多了個機會。

 “為表重學之義,禮部和吏部商議一下,看看各種教職,應該定在幾品。”

 陛下給祖上三代白身的舉人恩科資格,是為了安撫他們?』

 朱由檢思索了一下,覺得有這些親屬當官的人家,顯然是個大家族。對他們做出限制,符合自己目的,所以贊同地道:

 “先生所說極是,就以祖上三服親屬,作為祖上三代的定義。”

 這些人別管以前家境如何,只要能當上官,地位都會有一個飛躍。

 大明當前的現狀,是府設教授、州設學正、縣設教諭,只有府教授是從九品級別。

 “這些人在官場之上,要比舉貢出身有優待。”

 “陛下之策極是!”

 “臣以為明經或明書出身者,可以會試副榜看待。”

 這話說得有理,讓很多官員紛紛附議。畢竟他們的子侄不能參加恩科,當然要限制一下人數。防止恩科出身的進士太多,搶佔其他人的官位。

 這番話語,讓很多理直氣壯的朝臣,頓時悚然一驚。想到了洪武末年,那件影響全國的大案。

 這兩科的設置,是他在設立明法科和明算科時就考慮過的,只是當時覺得必要性並不大,不需要擅長經學和書法的人才。

 皇帝只設明法科和明算科,似乎有不注重經義的嫌疑,讓一些士子感到不滿。

 “今年明法科和明算科錄用百人,明經科和明書科就同樣定為百人。”

 “他們辛辛苦苦上榜,總要有些優待。”

 左都御史王永光詢問道:

 ()

 皇帝能感受到他們的苦楚,開設恩科加以優待。自己應該支持,而不是在朝堂上反對。

 但是讓貧寒舉子當官、緩和社會矛盾,又是一件大事。所以他思索之後,提議道:

 所以他們紛紛要求,恩科進士只能授與四五甲,而且數量不能多,不能多於明法科明算科。

 這個說法,明顯將父祖之外的叔伯,也包含了一些。

 不過這個時候,李標又提出一個問題,說道:

 只是到了年後,隨著溫體仁、錢謙益、劉宗周、徐光啟等人陸續進京,他發現自己的地位在下降。

 這個規定,讓一些打算鼓勵年過四十或列入副榜的子侄參加恩科的官員,暗暗捏了把汗。

 “若是不願受恩,那就不要參與。”

 在很多人看來,所謂的“劉三吾舞弊案”,究竟是不是舞弊,還是兩說之事——

 “這個提議好,會試副榜的舉子,和正榜相差不遠。”

 有沒有進士身份,是十分關鍵的事情。

 建文皇帝登極後,更是把劉三吾復職,讓他主持圖書修撰。

 “其餘擇優錄用,賜予明經出身和明書出身,總人數不高於進士科。”

 具體什麼優待沒有說,朱由檢現在也沒想好。這些都要在以後實行中,慢慢進行完善。

 所以,他很快以大臣贊同為名,定下這件事情,又問僉都御史劉宗周:

 “劉先生負責重製禮樂,自然包括親族的事情。”

 “陛下加恩祖上白身的舉子,此為應有之義。”

 這種增加官員的事情,又讓很多官員皺眉。因為品官的增多,會對現有的官場秩序帶來衝擊。

 現在大明的縣官,只有正七品知縣、正八品縣丞、正九品主簿三員。排在下面的典史,就能稱為“四爺”。

 如今,皇帝有意把教職都提升為品官,這讓很多人思索,到底是好是壞。(本章完)

 (看完記得收藏書籤方便下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