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立功爭爵(第2頁)
所以他召見韓爌,很是誇獎了幾句。讓朝堂大臣都知道,韓爌重新獲得了他的信任,大學士已經坐穩。
之後舉行朝會,韓爌也經常參與,和內閣大學士站在一起,只在黃立極之後。
但是如果和九卿一起排班次,他這個弼政大臣,要排在袁可立後面。
可以說,他在內閣之中是次輔,但在整個朝堂上,只能說是第三人。
這個位置,比他故意不就任前還要低一點,但他已經很滿意,知道袁可立沒有翰林院經歷,幾乎不可能成為首輔。距離下一任首輔最近的,仍舊還是自己。
接下來只要處理好三案和逆案,他的地位自然會水漲船高,更被皇帝信任。
不過三案中剩下的楚藩案和新建伯爭襲案,就沒有唐藩案這麼簡單了。
唐藩案只需要說服朱聿鍵即可,楚藩案和新建伯爭襲案,需要說服整個楚藩宗室和新建伯王守仁後裔。
最終,他結合皇帝對新建伯的處置,以及對遼藩、寧藩、伊藩、徽藩這四個無親王宗藩放出的風聲,提議道:
“王先達和朱華奎的身世,都不能夠確定,也不能夠否決。”
“臣以為當讓他們和其他人競爭,誰在開藩時立下的功勞最大,就由誰繼承爵位。”
這是個不是辦法的辦法,朱由檢之前也有這個打算,但他不方便提出來。
畢竟無主的爵位還好說,對有主的爵位打破承襲制度,是在破壞慣例。
宗室和勳貴會擔心他這個皇帝用得順手了,以後都這樣處理。他們不想鬧得家宅不寧,就不會同意這個。
如今韓爌提出,免去了他的為難。但是也同樣不出所料,引起很大爭議。
勳貴的反對暫且不說,很多官員的意見是,身世能查明白就查明白,查不明白則讓確定的後裔承襲。
孔貞運對新建伯爭襲案的判決結果,就是參考這些人的建議。他們都不想自己的爵位或家產,被不是後裔的人冒領。
但是當年的偽楚王案,可不是這麼判的。也難怪楚藩宗室聽到新建伯爭襲案的結果後,因此大鬧起來。
兩個相似的案件判決卻不一樣,顯然不被人接受。不把這個問題解決,案子就無法定下來。
朱由檢聽他們爭來爭去,決斷道:
“先徵詢楚藩宗室和新建伯後裔的意見。”
“他們同意或否定爭爵後,朝堂上再對兩案廷鞫。”
這番話說出來後,朝堂上的大臣,都聽出皇帝支持韓爌的處置。
因為楚藩宗室和新建伯後裔,毫無疑問會支持爭爵,這樣他們都有機會爭奪爵位。
在這些當事人同意後,朝堂上反對爭爵的臣子,自然就說不出反對的話來。
不過在爭爵資格的確定上,他們又提出了意見:
那就是王先達和朱華奎無法確定身世,要排除在爭爵人行列。
朱由檢對此是無所謂,讓大臣投票表決。
最終,這些人出於防止爵位或家產被謀奪的想法,禁止身世不明的人參與爭爵。
並且把這次爭爵的事情,作為一個特例。
但是特例不特例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之後接連出現數次質疑繼承人身世,要求廢除襲爵資格、由其他人爭爵的事情。
這讓大明君臣不得不對此打補丁,首先確定了朝廷冊封諸侯子孫為世子世孫的制度,明確後續的繼承人。又規定凡是被父母認可並得到公證的,身世都按公證文書算。出生證明等證件,也用於確定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