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大淩河城堡(第2頁)
鄭芝虎撓了撓頭,感覺上了惡當,只能老老實實說道:
“這奏疏確實不是臣寫的,是原任兵部尚書霍維華所寫。”
“他在看了熱蘭遮堡之後,說是這種堡壘,特別適合千百名士兵防禦。”
“所以請求去大淩河築堡,在遼東建立功勳。”
“他怕陛下不答應,所以就讓臣說是自己寫的,以海軍陸戰隊名義去築堡。”
作為前任兵部尚書,霍維華對遼東的局勢,還是非常瞭解的。
甚至他對袁崇煥十分佩服,仔細研究過寧遠、寧錦之戰。知道面對建虜,最適合的戰法就是堅守城池防禦。
所以在逼降熱蘭遮堡的荷蘭人,又知道皇帝特意派人考察熱蘭遮城後。霍維華同樣來了興趣,去熱蘭遮城看了一下,詢問那些投降的荷蘭士兵應該如何防禦。
這一問頓時覺得了不得,他發現按照荷蘭人的防禦辦法,自己若真正進攻熱蘭遮堡的話,麾下的兩千士兵不一定能取得勝利。
這個荷蘭人修築的小城堡,非常適合數百上千人駐紮,作為堡壘防禦。
所以他心中頓時起了心思,打算從東寧府挑選一千精兵,前往遼東築堡
如果成功,他就不再是可有可無的海外罪臣,而是能和建虜打仗的將帥。
相比以前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語。
這才有了這封奏疏,提議用海軍艦船運輸,海軍陸戰隊登陸,在大淩河南岸修築堡壘防禦。
將這些前因後果瞭解明白,朱由檢愈發認識到:霍維華是個人材。
此人不但是魏忠賢曾經的謀主、在朝堂爭鬥上經驗豐富,而且在軍政事務上,同樣非常有才幹。
東寧移民能迅速安定,此人和徐大化功勞最大。
修築大淩河堡,更是非常有遠見。
鑑於他提出的策略,和孫承宗的修築大淩河城不謀而合,朱由檢召集袁可立、楊嗣昌等樞密大臣,商討這兩個方案。
面對孫承宗和霍維華提出的兩個相近的方案,袁可立從感情上,更傾向關係親近的孫承宗。
但是孫承宗的修建大淩河城方案,風險卻有點大。
孫承宗要修建的城池,需要一萬三千多人防守。城中為這些士兵服務的,大約還需要兩萬人。
這麼多人一旦被建虜圍困,後方就不得不救援
遼東十三萬兵馬,不可能輕易損失十分之一。
霍維華的大淩河堡方案則不然,只需要一千人守禦。
即使這一千人在建虜圍困下全部損失了,也根本算不上什麼事。
甚至霍維華若是守不住,還能放棄城堡逃出去
皇帝去年就廢除了“主將不固守”,允許關外的城寨,根據情況決定是防禦還是放棄。
霍維華提議修築的大淩河堡,就在大淩河邊上。如果他面對建虜的圍困真的守不住,以朝廷的水師,能在他放棄城堡時接應他逃出去。
可以說,他的大淩河堡方案,是進可攻退可守,遠比孫承宗的重修大淩河城方案完善。
所以袁可立的心中,一時陷入為難。不知是支持老朋友,還是讓皇帝起復霍維華這個閹黨餘孽。
楊嗣昌就沒有這麼多顧慮,他一心想的是實現自己的四正六隅方案,出言道:
“陛下,若是按孫督師的重修大淩河城方案,大淩河城三萬軍民在被建虜圍困時,朝廷必須像在錦州被困時那樣,派遣兵馬救援。”
“這樣很容易像寧遠、寧錦之戰一樣,演變成遼東和建虜的大戰。”
“臣的四正六隅方略,為遼東兵馬安排的任務是防禦。對於這樣的大戰,應該竭力避免。”
從自己謀劃的四正六隅方案出發,認為應該否決孫承宗的修建大淩河城方案。
有反對就有支持,和孫承宗同屬東林黨的李邦華,便說道:
“孫督師的修建大淩河城方案雖是進攻,其實目的卻主要是防禦,堵住建虜從大淩河谷繞道草原的路線。”
“陛下設立長城督師,便是擔心建虜繞道草原,侵擾薊遼、宣大一帶的長城防線。”
“若是重修大淩河城成功,便不用擔心這些了。”
“臣以為大淩河城該修,修成錦州那樣的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