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大淩河城堡(第3頁)
皇帝對長城防禦的擔心,這是樞密大臣們全都知道的。要不然也不會安排秦士文兼任長城總督,並且把打了勝仗的朱燮元調到長城一帶。
李邦華的觀點提出後,秦士文、畢懋康等人紛紛支持。認為應該支持孫承宗重修大淩河城,建立大淩河防線。
楊嗣昌同意他們前面的說法,但是對重修大淩河城,卻是堅決反對。
一是他不想因為重修大淩河城破壞四正六隅方案,二是他認為大淩河城在寧遠、寧錦之戰後兩次遭到建虜毀壞,重修和重建的難度差不多,不如另外尋找地方新建。
霍維華的大淩河堡方案就非常可行,修一個千人駐守的城池,更加現實一些。朝廷不用擔心因此引發大戰,即使築堡失敗,也對朝廷無損。
兩方人激烈爭論,李邦華、畢懋康等東林黨人,堅決反對霍維華的方案。他們反對啟用霍維華這個閹黨,更認為一個千人駐守的大淩河堡,無法影響大局。
建虜走大淩河谷繞道草原的時候,根本不會顧忌這一千人馬。大淩河堡放在那,只有監視意義。
爭論非常激烈,朱由檢卻看出李邦華等人底氣不足,因為一千人的城堡,怎麼可能被完全無視呢?要不然大明邊疆,為何設立那麼多守禦千戶所?
就是監視的作用,也能讓朝廷及時知道,建虜什麼時候繞道草原過來。
所以他的心中,慢慢做出決定,詢問一直不發言的袁可立道:
“袁卿以為,是該修建大淩河城,還是大淩河堡?”
袁可立斟酌良久,最終選擇支持楊嗣昌的四正六隅方案,說道:
“臣贊同楊副總長所言,修築大淩河堡。”
“重修大淩河城風險太大,一不小心就會把整個遼東兵馬牽涉進去,再打一場大戰。”
“與其如此,不如修建個一千人的小堡,在大淩河谷立足,逐漸增加堡壘。”
“如今有臂板通信,十里之內的城堡,能快速傳遞消息。這些堡壘聯動起來發揮的作用,不見得弱於大城。”
“臣以為在大淩河每十里修築一個堡壘,遠勝於重修大淩河城。”
“孫督師打算用於重修大淩河城的一萬三千兵馬,可以修建十三個堡壘。”
十三個堡壘和一個城池,哪個更能守住大淩河谷,在場的人只要不是傻子就能知道答案。
所以在袁可立出言之後,李邦華、畢懋康等人紛紛偃旗息鼓,不再支持孫承宗的大淩河城方案。
但是對現在大淩河堡方案,他們同樣也不支持,認為霍維華這樣的閹黨餘孽絕對不能起復,應該另派他人主持堡壘修建。
朱由檢見此問道:
“眾卿誰願前往東寧,考察熱蘭遮堡?”
“霍卿有把握守住一千人的小堡,是受這種稜堡啟發。”
“主持築堡的將領,必須熟悉稜堡修建。”
這個說法,群臣並不認同,李邦華道:
“陛下,大明修築的城堡何其之多,何必學習外人的稜堡呢?”
“臣以為讓遼東督師派兵,便能修築一千人的小堡。”
認為不用學什麼稜堡,用傳統的堡壘就行了。
朱由檢知道稜堡的防禦能力,但是在沒有實例的情況下,卻無法說服群臣。
最終在袁可立等人的建議下,下令道:
“讓孫督師從遼東挑選一千人,去大淩河修築堡壘。”
“記住,要提前告訴將士,這一千人就是敢死隊”
“他們若是遇到建虜,別指望遼東兵馬救援。”
“最多由海軍通過大淩河航道,給他們輸送補給。”
又說道:
“霍維華的一千人,同樣允許在大淩河一帶築堡。”
“和遼東修建的堡壘形成掎角之勢,協同抵禦建虜。”
“他若能夠建好,以後就轉入遼東軍中任職。”
“建不好的話,就仍舊流放海外。”
讓這兩方人馬,一同修建堡壘。
到時候哪個建得更好、哪個防禦力更強,遇到戰事時自然能夠知道。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