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開豁為良和海軍兵源
向海洋索取食物,是朱由檢發展海軍的目的之一。
後世中國的海產品佔水產品的一半,約佔糧食總產量的二十分之一。
如果大明的海產品能達到這個比例,就意味著他能夠抽調出更多的糧食,用於救濟遭到水旱災害的災民——
而且被遷移的災民在適應海洋食物後,會減少移民營和沿海補給點的糧食消耗。移民到南洋之後,也有很多人能靠漁獲生存。
所以,朱由檢打算大力發展捕魚,鼓勵沿海養殖。
但是捕撈的漁獲,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在沒有冷鏈的情況下,很難向內陸運輸。
他之所以提出用魚粉製作飼料、甚至直接用海鮮餵豬,就是因為捕撈的魚多了,沿海無法消化。
只能轉化為生豬,便於運輸到內地。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朱由檢下令道:
“海洋研究院要成立海洋食品研究所,專門研究用海魚、海蝦、海帶、紫菜等製作食物的辦法。”
“儘量研究出能保存一定時間的食物製成品,例如魚鬆、魚丸、食用魚粉、蠔油等,能運輸到內陸。”
“還有在飼料等方面,海洋研究院要和農業科學分院交流,研究出成品後推廣。”
說到這裡,朱由檢覺得兩個研究院合作空間很大,把海洋研究院繼續放在外面也不適合。所以他下令把海洋研究院轉為皇家科學院海洋科學分院,成為科學院的分院之一,專門負責海洋研究。
這個轉變,是把海軍部的機構,劃入了內廷成立的皇家科學院。但是袁可立、喻安性、俞諮皋等人,絲毫沒有在意。
一是他們都沒有認識到海科院的重要性;二是他們覺得研究東西太費錢,不怎麼樂意撥款。
若非是海軍衙門的撥款太少,之前的海洋研究院也不至於成果寥寥。朱由檢也是因為這點,把它劃入了皇家科學院——
他決定用內廷的收入,支持海洋研究。未來出成果後,再讓海科院自籌經費。
也因為此,他成立皇家船舶集團的動力,又多出了一層。那就是把海科院的成果實用化,和海軍學堂一起,促進產學研聯動。
除此之外,他還盯上了靠海生存的漁民。在思索了一些問題後,朱由檢詢問海軍部的官員道:
“將來海軍建立三支艦隊,大概十五萬人。”
“沿海衛所的官兵,能否提供足夠的兵力?”
海軍部長喻安性算了一下,說道:
“沿海衛所要負責海防,海警、海關、航運公司的人員,也多從中抽取。”
“全靠衛所官兵,難以滿足三支艦隊所需。”
朱由檢皺著眉頭道:
“那麼海軍有什麼打算?”
“從哪裡獲得足夠的兵源?”
喻安性還沒有想過這件事,被皇帝問起來後仔細想了一下,回答道:
“臣以為可從沿海漁民募兵。”
“洪武時倭寇侵犯近海州縣,太祖招漁丁、島人、鹽徒、蜑戶籍為水軍至數萬人。”
“將來兵源若不足,可招這些人為兵。”
朱由檢聞言稱讚,感覺他提出的辦法很好,又問道:
“募兵的成本還是太高。”
“能不能把一些人編入軍民衛,讓他們必須服役?”
擴大士兵來源,是朱由檢一直想做的事。
為了避免將來海軍大建時後備兵源不足,他打算把一些人編入衛所。
袁可立聽到之後,說道:
“陛下,衛所擴充應當謹慎。”
“若是強行籍民為兵,臣恐民間生亂。”
這是朱由檢早就知道的事情,所以他把原本的衛所變成軍民衛。
今年組織陝西移民的時候,也是把所有人的身份全都編入衛所民戶,才讓軍戶組織他們遷徙——
否則一些民戶知道自己無緣無故成了軍戶,恐怕會鬧起來。
但是所有人都成了軍民衛的民戶,那就不一樣了。
大多數人默默地接受了這個改變,並且在抵達東寧被分到土地後,對軍民衛民戶的身份,發自內心支持。
甚至一些人家為了多分配些土地作為世業田,申請加入軍戶。
如今東寧府五萬戶人家,軍戶數量已經達到萬戶。
那些主動從軍的軍戶對於建功立業非常積極,霍維華招募的一千去遼東的士兵,大多是從他們中選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