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三國演義》同人作品出現了(第2頁)
《地理志》中,許多地方都以結婚成本高昂出名。首都長安“閭里嫁娶,尤尚財貨”,衛地“嫁娶送死過度”,蜀中甚至為了婚姻“傾家竭產”。因為社會大體太平,女子也能主動出擊。史記說,從鄭地到趙地,婦女精心打扮自己,還專門拿著樂器作為裝飾,不遠千里地出行,也不管對方老少,只希望富貴的人接受自己。
而且,不止是中原故地,連邊疆地區,都迅速沾染了這些習慣。漢代,九真郡地處交趾以南,當地土人十分原始落後,連耕種都不會,要靠打獵來和交趾人交換糧食維生;也沒有穩定的夫妻關係,更別提形成家庭。不過就算這樣,當地人也迅速學會了索要聘禮,也不知道怎麼這方面漢化這麼快。
光武帝時,太守任延在九真郡推行教化,教百姓開墾田地,使用農具。還鼓勵他們結為夫妻,組成家庭。結果土人也有不少因為沒錢,交不起聘禮的,太守就帶領各級官員,拿出俸祿幫他們墊付,因此同時娶妻的就有兩千多人。
土人有了田地和家室,後來又有了孩子,從此安居下來。他們因此對任延十分感激,為他建造生祠,很多人還用他的名字給小孩起名。郡裡遇到事情,土人就跑來助戰,還主動幫忙守衛邊關,因此連戍邊的士卒都得以省掉了。
很可惜的是,這種情況畢竟是個例,大部分地區,官府對這些情況依然無能為力。朝廷裡的官員也注意到了這種情況。漢宣帝的時候,諫大夫王吉就上書勸諫過,認為“聘妻送女無節,則貧人不及,故不舉子”,可見這種風氣已經影響了國家人口,必須加以干涉。
漢宣帝本人也下達了命令,規定低級官吏和普通民眾的婚姻開支不得超過上限。但皇帝的干涉,也沒法改變社會風氣,最終依然沒能產生足夠的效果。
整個兩漢時期,也和羅馬一樣,沒有找到面對這種問題的解決方式。而後世,這些情況也總會反覆出現。這根本不是朝廷幾道命令,或者大儒們苦口婆心教育,就能解決的。
神父們給郭康也不是第一次說這些。他們和郭康比較熟悉,覺得他看問題的視角獨特,而且經常有好辦法,因此總是像期待聖賢指點一樣,希望他能直接給出一個好的解決方案。
但是,郭康畢竟不是真的聖賢。像蒸汽天兄這種工程,無非是因為,未來的人們早已有了成功的經驗,因此他能直接確定正確的方向,帶領大家去努力實現目標。但是,像這些問題,未來的經驗就派不上用場了――因為哪怕幾百年後,情況也沒見有什麼本質變化。
郭康根本沒信心去宣稱,自己那個時代,人們已經成功解決問題了。甚至,連當時社會正在嘗試的這條道路,究竟是不是正確的方向,是不是已經看到了一些成功的跡象,他都不敢斷言。自己都不能說服的狀態下,讓他怎麼去說服和帶領其他人啊。
當然,從長遠看,整個文明其實也有周期性的自我調節。
人口減少和漢晉時期的朝政混亂是同步發生的,這二者都會導致外族進入。外族的進入會進一步引發社會混亂,而社會一旦動盪起來,這些奢侈的嫁娶活動,連同逐利的女子,也就消失了――畢竟那會兒,總不能去找石虎要彩禮吧。而等到秩序再次恢復,社會也就回到了一個週期之前,大家還沒有驕奢淫逸起來的狀態了。
雖然聽起來,這根本不算是解決問題的思路。但橫向對比其他文明的話,交給週期律保底,也是個不是辦法的辦法了。只能希望羅馬能儘快復興,至少讓地中海世界這邊,先有個週期律產生的土壤再說。否則,就算研究和討論,恐怕也是白費功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