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大汗阿里不鴿 作品

第一百三十三章 三家分教(第2頁)

   在他們之上,直到行省的牧首,都是官府的一部分,考核和升遷由吏部決定,監察則由中書省眾長吏之一的郵驛尚書負責。

   吏部那邊用的是唐朝的老制度,而郵驛官員負責監察,既是漢代就有的習慣,也是東羅馬自己摸索出來的經驗。連郵驛尚書這個職位,都是羅馬官職直接搬過來的。

   雖然和紫帳其他官制一樣,處處都是雜糅,但在這邊很好用,一直延續到現在。連希臘人自己,真到掌管國家大事的時候,也覺得還是這套更好用。“羅馬教會”的州府司祭巡察、神父坐堂定時輪換之類的制度,還是希臘太后引入的。

   在這種情況下,羅馬教會認為,自己就是官府。而君士坦丁堡的希臘教會,性質上就不一樣了。

   從君士坦丁大帝接納了這個教會開始,雖然朝廷一直對他們進行管理,但教會始終還是延續著自己的組織,只不過受到朝廷的重用,替朝廷打打下手,從來沒有真正被收編過。

   所以,這次來接管君士坦丁堡教會,其實是看得起他們。這可是給編制的事,等於從民間社團升級成正式的官員了。

   這種好事,上哪兒撿去?其他人想要,官府還不給呢。

   這件事在當時的君士坦丁堡教會,引起了激烈的爭吵甚至分裂。上層的牧首和高級教士們,大部分認同紫帳汗國的主張,認為現在也沒什麼選擇餘地。但很多中下層教士對此堅決反對,有些人是擔心自己的轄區和權力會被剝奪,而更多人可能就單純覺得,這些“教友”的教義太離譜了,沒見過異端到這種程度的……

   由於這些下層教士,對眾多希臘村社和城鎮都很有影響。而且汗廷確實也需要一批傳統意義上的神學家,從事經義方面的工作——比如例行和羅馬教廷辯經。所以,最後,紫帳汗國和“羅馬教會”也只能做出一些讓步。

   現在的君士坦丁堡是一個特設教區,下面還有各種寺廟和學院。希臘地區的一些神父和教士們,在編制上,不是這些行省——牧首區下屬的官吏,而是君士坦丁教區各個修道院、研究院外派的專員。他們的教堂也不屬於州府的堂區編制,算是君士坦丁教區派駐各地的聯絡站。通過這種方式,在雙方都能接受的情況下,保持了一定的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