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大汗阿里不鴿 作品

第一百七十七章 十三人議會(第3頁)

    當行省、軍區的調整完成之後,世侯們已經不再擁有嚴格意義上的領地,大汗自己直轄的農牧區也被拆分成了軍府。無論是南衙世侯,還是北衙的萬戶,都開始更多地作為官員存在,而不是原先那種領主和部落頭人。


    在這種情況下,巴西爾再次對席位做了調整,按照職務來授予席位。兩名巴塞琉斯和一名教會代表,沒有進行改動,其他職務則進行了大幅調整。


    汗國中央,一直在模仿塞里斯,設立六部對國家進行管理,並按照東羅馬習慣,對名稱和管轄範圍進行了一些改動。


    由於早年就留下的習慣,紫帳朝廷下沒有吏部,而是由宰相府直接管理日常事務,由忽裡勒臺元老會議批准和任命官員。“羅馬宰相”本人,也是這十三人中的一員。


    而另外五個大部的首領,也就是財戶尚書、禮部尚書、軍務尚書、大法官和水部尚書,雖然平時在丞相之下,但也一人佔一個席位。


    此外,軍務尚書只負責平日裡的徵兵、訓練、補給等軍政工作。戰時指揮,是將領們的工作。這些將領們的頂頭上司,或者說在朝廷裡的代表,分別是南衙元帥和北衙元帥。這兩人再加上海軍大公,同樣各佔一個席位。


    最後一個席位,則是靈活的。按照約定,擺賽汗每六年會選擇一名高官,授予他這個位置。大部分時候,是授予郵驛尚書或者宮廷總管,有時候還會特別留給其他官員,或者重要地區的行省總督。


    比如安條克那邊,剛收復的時候,擔任總督的李化文就意外被巴西爾選入了十三人議會。但後來,六年沒到,他就升了官,調回大都,結果反而被從議會里踢出去了……


    這樣的用意,大概是為了留出餘地,協調各個勢力之間的平衡。從結果看,應該也有鼓勵其他部門積極工作的作用吧。


    現在的“第十三人”,就是郭康的義父。這個任命的原因,是宰相王衡、南衙元帥張公亮等人,都跟著大汗出征了。


    郭達烏斯正好剛剛卸任兵部的職務,按理該退出議會,等待下一次任命,但大家又急著需要有個人來管事。於是,索性趁他還掛著戰帥榮譽頭銜,就臨時授予了一個席位。


    而對於郭康來說,理論上,能說服這十三人裡的七個,他的計劃就有實現的可能性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