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大汗阿里不鴿 作品

第二十四章 甲彈對抗!(第3頁)

    雖然這些都是個別優秀弓箭手的例子,但此時的護具顯然已經不太夠用了。一些戰車上開始出現附加的青銅板,但說實話,就算加上這些東西,也擋不住那幫能穿戰車的狠人。

    再往後,弩也開始出現,而護甲依然還是靠皮甲。等到戰國後期,已經出現了很怪的情況:兩個大國的主力決戰,越來越傾向於對峙。戰爭裡充滿了圍繞堡壘的攻防,乃至雙方靜坐吃糧的比拼。秦趙、秦楚的戰爭,都有類似的案例。

    等到之後,鐵甲普及,情況才有所改變。這裡的原因,可能也是攻防的極度失衡。由於遠程武器殺傷效率太高,盲目進行大規模衝鋒已經不太合適了,將領們開始尋求其他手段,比如工事營寨一類,來減少損失。可見,技術水平和武器性能,本身就會影響戰爭的形態了。

    而鐵甲出現的時候,面對的就是這種情況。

    由於當時技術水平的限制,硬質甲片韌性就會不太好,沒法做的太大,否則就會變得過脆,影響正常使用;而要做大,硬度就不得不降低。兩個特性,只能選一個。

    這個時候,為了對抗威力過火的箭矢,甲片必須足夠堅硬,否則就和之前的護甲材料一樣,會被弓箭亂穿。所以,為了實戰,中原的使用者就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小塊硬甲的思路。由於弓箭也在發展,鎧甲不跟上也不行。從漢朝到唐宋,大家都在不斷研究,把表面滲碳、熱鍛、冷鍛等各種工藝,用在這一個個小小的甲片上。

    當然,這也是沒辦法的。畢竟甲和箭的對抗幾乎貫穿了整個文明史,是無法迴避的。

    中原勢力互相交戰,乃至和草原敵人打仗,一般都會先射箭,再格鬥。這其中,格鬥能力的門檻更高,一些軍隊腐化的表現,也是過於依賴遠程武器,格鬥能力下降了。

    但這個界定標準的前提,是這一圈的軍事水平一直超乎時代,所以能直接忽略基礎條件。但在其他地方,就不見得了。像當年漢軍遠征西域的戰鬥裡,就多次有“射敗之”之類的記錄,原因就是中亞勢力兵弱不堪戰,連第一輪的遠程對射都過不去,就潰敗了。說難聽點,這種軍隊,就沒有進入格鬥環節的資格……

    不過,正如已經提到的,歐洲和地中海世界,遠程武器的強度,還沒有中亞高呢。而且,這種差別,也是沒法彌補的。

    郭康對此很能肯定,這個時代的人顯然做不到——他自己也做不到。因為這都不是短期內,甚至一兩個朝代的差別,而是屬於自古以來的差距。難道要讓人家從新石器時代就開始補課麼……

    未來,也看不到地中海這一圈敵人,增強箭矢的可能性,倒是火槍估計會大規模普及。真正應該注意的,已經不是甲箭對抗,而是甲彈對抗了。

    不過,火槍子彈的侵徹方式,和箭矢有不少區別。鉛彈本身比較軟,主要靠強大的動能製造殺傷,所以鎧甲表層不用那麼硬也可以。相反,韌性更好,結構更優秀的鎧甲,才是優點最突出的。

    這個時代的冶金技術也更加先進,所以更大的甲片,乃至在甲片外覆蓋棉層的做法,也流行了起來。整塊鐵板做成的一體式的鐵甲,在地中海世界,也就是個很合適的選擇了。

    所以,鎧甲的款式,也不用拘泥於很久以前的經驗。甲彈對抗,是個兩邊都在不斷發展升級的過程,不同地區的技術有所差別,需要面對的情況也不太一樣,最優選擇也未必相同。從這個角度說,盔甲和子彈,也都只有“最合適的”,很難說哪個就是“最好的”。能夠滿足作戰需求,實際表現符合對它的預期,就算是成功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