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大汗阿里不鴿 作品

第三十一章 羅馬真理與通用常識(第2頁)

    “我們開國的時候,人還沒有西遼多吧。”脫歡直接搖了搖頭:“沒仔細想過。是不是敵人太菜了?”

    “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自己人也太菜了。”郭康回答。

    “自己人菜?”脫歡沒理解。

    “是啊。”郭康解釋道:“西遼立國的地方,處於中原和波斯的中轉站,一直是商路繁榮的地方。商隊來往頻繁,民眾也見多識廣,什麼都接觸過。當地文化也很發達,早在遠古時候,就有了城市、文字和自己的文明瞭。”

    “這麼久遠麼?”脫歡意外地說。

    “是啊,那個地方,早年和波斯人是一家的,文明史也差不多長。”郭康說:“當地人跟波斯人,算是一個祖先的不同分支。那裡的定居民,文化和習俗也和波斯差不多。”

    “不過後來,到了唐末那會兒,波斯人向突厥人傳教,結果卻引來了大批突厥人湧入鐵門關,滅亡了當地的波斯政權。此後,那地方才開始突厥化。”

    “西遼建立的時候,當地就是這麼個文化背景。定居農民有長久的文化傳統,遊牧民也早就接觸過波斯文化,大多接受了天方教——咱們都知道,天方教文化,其實也是波斯化的一種。”

    “而西遼朝廷裡,契丹人和漢人,一共才二百多人。這點人,實在太少,所以西遼君臣想要保持自己的文化特徵,都已經很困難了,更別說去改變人家。但另一方面,他們能立國,靠的是軍事優勢;而這種軍事優勢,又是和他們帶來的‘東方文化’掛鉤的,如果捨棄,那就和當地一眾草頭王一樣,也變得兵弱不堪戰了,人家又何必服從他們呢?結果,自然就卡在這個不尷不尬的境地了。”

    “我們的處境就好多了。”他對比道:“當初,在河南、河北地區,居住的民眾,其實是一群亂糟糟的大雜燴。斯拉夫人、保加爾人、佩涅切格人、庫曼人……基本上什麼都有。”

    “他們的文化,遠不如西遼那邊發達——呃,說不發達,可能都是誇他們了。雖然保加利亞和匈牙利兩個國家,都試圖染指這裡,希臘文明也對這地方有一些滲透。但整體上來說,當地人的文化水平,還是處於一種……去古未遠的狀態,沒有被文明汙染過。在這裡,只要操作得到,一個傳教士都能產生很大的文化影響。我們的祖先,自然也就有機會立足了。”

    “這樣啊,那我大概能理解了。”脫歡點點頭:“怪不得你說要教化羅斯地區呢……還是文化空白的地方,比較方便教化啊。”

    “是這樣。”郭康點點頭:“我最近也是在忙這些,想趕在下一個大事來之前,把這些文書整理好,所以才不想浪費時間,去跟那些人喝酒吹牛。”

    “伱又在寫什麼啊?”脫歡好奇道。

    “寫常識書。”郭康把手邊一本冊子拿起來:“第一本已經寫好了,後面幾本還在整理呢。”

    脫歡接了過來,翻了翻,發現裡面就是一些簡短的問答,全是“一年有幾個月份”、“我們的祖國叫什麼”、“天父一家有幾位”這樣的簡單問題。

    “這是給人啟蒙用的?”他問道。

    “是。”郭康說:“我們想推廣教育,就得從最基礎的東西開始。不止是認字和背誦軍令,也得給大家普及通用常識。”

    “文化的落後,不是缺乏文學和藝術,而是對於世界沒有基本的瞭解。而更進一步地說,如果讓整個國家的人,都能有共同的基本認知,那這種對世界共同的認知,也是一種寶貴的共識。”

    “一個大國,地域廣袤,人口眾多,環境各有差異,生產方式也互不相同。按理說,不同地方的人,肯定會因此產生不同的風俗習慣,然後自然而然地產生不同的群體認同。不同地方的人,也會因此區分‘自己人’和‘他者’,然後很容易就會走向對立。所以,統一的大國,才是罕有的現象;鬆散的聯盟,有時都是強人努力下、難得的情況了;一盤散沙,才是人類政權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