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大汗阿里不鴿 作品
第600章 元來,你也是元紳(第3頁)
“所以,嚴格說來,它不能叫《元史》,充其量只能叫《元史稿》。”郭康指了指其中一本:“就這個草臺程度,實在是沒法說。”
“原來還有這麼個故事啊。”史惠貞恍然大悟。
“你知道就行了,不要給明朝人亂說。”郭康特意囑咐道:“我倒不指望你能一下管住嘴,不過這個想說清楚,也是需要一些知識量的。你就記住,他們聽了這個,估計會不高興,就行了。”
“這也不難理解吧。肯定不想讓大家都知道,他們連書都編不好吧。”史惠貞理所當然地說。
“不止。”郭康搖搖頭:“我們一直說正統性什麼的,所謂正統,總得有個‘統’。”
“一個朝代是否是正統,最重要的因素,倒不是面積大小,而是是否有法理上的競爭者存在。因為正統性,其實是個祭祀權方面的問題,而在華夏的國家組織體系裡,天子的祭祀權,是排他的。如果有多個競爭者同時存在,那就說不上統一,只能把大家都算做割據政權之一。這就是古人總說‘天無二日’的緣故。”
“秦朝放現在,按面積算並不大,但人家依然是第一次統一,因為天下已經沒有敢和他競爭天子位置的政權了;反過來,北宋的時候,卻一直有其他競爭者存在,大宋也無法消滅他們,或者迫使他們在外交場合,放棄對天子的宣稱。所以,即使北宋的實際控制面積估計比秦朝還大一些,他也算不上統一王朝。”
“這個問題,其他王朝也同樣會遇到。明朝也不例外。”郭康分析了一圈,最後說道:“你看,如果不把元朝的殘餘勢力消除,哪怕領土已經超過了大宋,也依然會在合法性問題上吃虧。”
“這事兒要是細究起來,就會很尷尬。因為現在,確實還有個對立的宣稱者存在,不是你說不算就不算的。但是這麼一來,朝廷大概就成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割據政權了。”
“所以,這個事兒,大家知道就行,別給他們說。我給小吳王他們,介紹神學知識的時候,講過這個問題。結果一說朝廷其實是個大號大宋,他們就集體破防……”
“這樣啊……那元人那邊呢?”史惠貞問:“他們也有這個問題吧。”
“對,而且那邊其實更草臺。”郭康回答:“元朝遺老自己編的,其實也不能算《元史》,因為他們自己也不能承認元朝結束了。所以,這東西就是個資料彙編,也沒有什麼特殊價值。”
“有時候,這兩本里頭的內容,甚至都是一樣的。因為都沒有時間細細整理,只能對著原始材料直接抄。要是沒有封面和說明,估計就只能從避諱字裡看出是誰家的了。”
“真的麼?是避諱什麼?”史惠貞問。
“‘元’自己就是個避諱字。”郭康回答:“有兩種說法,一個是為了避諱明太祖的名字,所以早期的資料裡,‘元’都被改成了‘原’。後來好像還是他自己出面解釋,說這種情況,不需要避諱,後續的一些資料才恢復正常。但早期的版本一直沒有改回來,到現在,有些書裡,‘元朝’還是‘原朝’呢——實際上,這個‘原’就是‘元’。”
“另一個說法,是元朝情況特殊,而且在民間名聲不太好。所以,百姓和一些官吏,都不想碰這個字。比如‘元任官’,是指之前離職的官員。但是,也容易被誤認為是元朝時任命的官員。所以官府文書裡,都會寫成‘原任’,以作區分。總之,看到這種替代,就知道是明朝的東西了。”
“這還挺複雜的……”史惠貞撓撓頭。
“是啊。雖然時間不長,但有些習慣,已經養成了。”郭康說:“其實,‘元’這個字,也有‘最初、之前’的意思,比如陸游的詩裡,就有‘死去元知萬事空’一句,就是用的‘元’。但明初那幾年之後,這種用法就變得少見,基本都被‘原’取代了。”
“當然,這也不算意外。據說先秦的時候,邦比國更加常用,但因為漢高祖的名字是邦,大家都要避諱,所以國取代了邦,一下成了最常用的字,此後就一直這麼延續了下去。可見,語言這東西,確實很容易發生變化。而從這些變化裡,也可以看出各種大事的影響。”
“同樣,看習慣用法的區別,也能知道是來自哪個時代、誰家的勢力範圍。要是現今的文書,裡頭還是‘元來’、‘元籍’之類,那肯定就是那些元朝勢力了。”
“明白了,明白了。”史惠貞連連點頭:“那這兩本也給我看看吧?”
“你還是先看之前給你那幾本。”郭康提醒道:“看完之後,如果沒問題,我就把學堂裡用的《春秋》給你一份。至於元史,我就是舉個例子的。這東西一團糟,無論哪個版本都挺……抽象的,還是別給新人找麻煩了。”
史惠貞似乎不太明白,不過對於郭康的安排,倒是沒有什麼意見,郭康再次鬆了口氣,站起身,把她帶出了辦公室,讓修士們給她也準備一份午飯,就先離開了。
(本章完)
“原來還有這麼個故事啊。”史惠貞恍然大悟。
“你知道就行了,不要給明朝人亂說。”郭康特意囑咐道:“我倒不指望你能一下管住嘴,不過這個想說清楚,也是需要一些知識量的。你就記住,他們聽了這個,估計會不高興,就行了。”
“這也不難理解吧。肯定不想讓大家都知道,他們連書都編不好吧。”史惠貞理所當然地說。
“不止。”郭康搖搖頭:“我們一直說正統性什麼的,所謂正統,總得有個‘統’。”
“一個朝代是否是正統,最重要的因素,倒不是面積大小,而是是否有法理上的競爭者存在。因為正統性,其實是個祭祀權方面的問題,而在華夏的國家組織體系裡,天子的祭祀權,是排他的。如果有多個競爭者同時存在,那就說不上統一,只能把大家都算做割據政權之一。這就是古人總說‘天無二日’的緣故。”
“秦朝放現在,按面積算並不大,但人家依然是第一次統一,因為天下已經沒有敢和他競爭天子位置的政權了;反過來,北宋的時候,卻一直有其他競爭者存在,大宋也無法消滅他們,或者迫使他們在外交場合,放棄對天子的宣稱。所以,即使北宋的實際控制面積估計比秦朝還大一些,他也算不上統一王朝。”
“這個問題,其他王朝也同樣會遇到。明朝也不例外。”郭康分析了一圈,最後說道:“你看,如果不把元朝的殘餘勢力消除,哪怕領土已經超過了大宋,也依然會在合法性問題上吃虧。”
“這事兒要是細究起來,就會很尷尬。因為現在,確實還有個對立的宣稱者存在,不是你說不算就不算的。但是這麼一來,朝廷大概就成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割據政權了。”
“所以,這個事兒,大家知道就行,別給他們說。我給小吳王他們,介紹神學知識的時候,講過這個問題。結果一說朝廷其實是個大號大宋,他們就集體破防……”
“這樣啊……那元人那邊呢?”史惠貞問:“他們也有這個問題吧。”
“對,而且那邊其實更草臺。”郭康回答:“元朝遺老自己編的,其實也不能算《元史》,因為他們自己也不能承認元朝結束了。所以,這東西就是個資料彙編,也沒有什麼特殊價值。”
“有時候,這兩本里頭的內容,甚至都是一樣的。因為都沒有時間細細整理,只能對著原始材料直接抄。要是沒有封面和說明,估計就只能從避諱字裡看出是誰家的了。”
“真的麼?是避諱什麼?”史惠貞問。
“‘元’自己就是個避諱字。”郭康回答:“有兩種說法,一個是為了避諱明太祖的名字,所以早期的資料裡,‘元’都被改成了‘原’。後來好像還是他自己出面解釋,說這種情況,不需要避諱,後續的一些資料才恢復正常。但早期的版本一直沒有改回來,到現在,有些書裡,‘元朝’還是‘原朝’呢——實際上,這個‘原’就是‘元’。”
“另一個說法,是元朝情況特殊,而且在民間名聲不太好。所以,百姓和一些官吏,都不想碰這個字。比如‘元任官’,是指之前離職的官員。但是,也容易被誤認為是元朝時任命的官員。所以官府文書裡,都會寫成‘原任’,以作區分。總之,看到這種替代,就知道是明朝的東西了。”
“這還挺複雜的……”史惠貞撓撓頭。
“是啊。雖然時間不長,但有些習慣,已經養成了。”郭康說:“其實,‘元’這個字,也有‘最初、之前’的意思,比如陸游的詩裡,就有‘死去元知萬事空’一句,就是用的‘元’。但明初那幾年之後,這種用法就變得少見,基本都被‘原’取代了。”
“當然,這也不算意外。據說先秦的時候,邦比國更加常用,但因為漢高祖的名字是邦,大家都要避諱,所以國取代了邦,一下成了最常用的字,此後就一直這麼延續了下去。可見,語言這東西,確實很容易發生變化。而從這些變化裡,也可以看出各種大事的影響。”
“同樣,看習慣用法的區別,也能知道是來自哪個時代、誰家的勢力範圍。要是現今的文書,裡頭還是‘元來’、‘元籍’之類,那肯定就是那些元朝勢力了。”
“明白了,明白了。”史惠貞連連點頭:“那這兩本也給我看看吧?”
“你還是先看之前給你那幾本。”郭康提醒道:“看完之後,如果沒問題,我就把學堂裡用的《春秋》給你一份。至於元史,我就是舉個例子的。這東西一團糟,無論哪個版本都挺……抽象的,還是別給新人找麻煩了。”
史惠貞似乎不太明白,不過對於郭康的安排,倒是沒有什麼意見,郭康再次鬆了口氣,站起身,把她帶出了辦公室,讓修士們給她也準備一份午飯,就先離開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