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知識學到力量 作品

第九十三章 另類科考(第3頁)

 但具體內裡卻差別很大,是特定針對某一官職來進行考試的,而且面向對象也有很大區別,不是專門面向未入仕者得科考,或者已入仕者得鎖廳試。

 而是將未入仕者(無官職者)、已入仕者(現任官吏)混在一起,進行統一考試的。

 不過也正因為有前例在,所以這次使用,雖然官員們有點不太適應,也就沒多少人反對。

 順帶文帝還因此幫太子背了一些黑鍋,因為樓太傅在知道此次安排需要進行考試之後,便來找太子抱怨。

 然後順手就被引導到了文帝身上,說這是文帝的意思,反正料想樓太傅也沒那個膽子跑去向文帝證實。

 順帶也因為這事,倒是把朝中官員的注意力給吸引了,從而使得在太學和白鹿山書院開展考試授職,反而沒引起多大關注。

 當然,這也和那裡授職的都是地方上兩三百石的小官有關,朝中大臣不太看得上眼,樂得讓下面的人去爭。

 也就在朝廷忙著這些事得時候,彭坤在壽春謀反得消息,也傳到了都城之中。

 不過這次得知消息後的氣氛,就完全不像雍王謀反時那樣緊張了,畢竟壽春離都城實在有些遠了,遠沒有馮翊郡那般威脅大。

 而且單從能力上而言,彭坤離雍王也隔著好幾個檔次,再加上壽春那地方要啥沒啥,倉促起事實在稱不上是什麼心腹大患。

 但縱使覺得沒啥威脅,可該打還是要打的,於是文帝便在朝中開始商議,要派何人去收復壽春。

 然後就是凌不疑的毛遂自薦,可文帝不想讓他去,於是這事短時間內便僵持下來了。

 這主將都還沒定呢,其他想隨軍參戰的人卻是突然加入了不少。

 沒辦法,誰讓這種看著就沒啥危險的戰事,千載難逢呢,以致不少的世家貴閥,乃至朝臣都上疏,要把自家子侄塞入到軍中,到壽春去歷練一番。

 而且除了能趁機給自家子侄搏個功勞外,順帶也能表表忠心,給自己爭取職位多個籌碼。

 畢竟這種文科考試寫的好與壞,更多的還是依賴於閱卷官的個人喜好。

 但這樣一來,這支隊伍可就不好帶了,畢竟對於這幫世家子,總不好真的軍法從事。

 倒不是說不敢,而是哪家沒有點故舊親朋,總不好真下狠手,傷了情面就麻煩了。

 不過對於這些爭論,李皓就沒去操心,畢竟袁家又沒有人要安插進去。

 此時的李皓正在家中和王淳說話,言談中王儲有種逃脫大劫的喜悅,和對文修君的滿滿抱怨。

 因為在他看來,要不是他臨時起意,把王姈嫁了過來,那王姈應該就按照文修君的安排,嫁去了壽春給彭坤,那此時只怕王家也會有滅頂之災。

 而王姈此時也是這麼想的,所以心中除了對自家母親的眼光增添了幾分瞭解——那是真的不準,也對嫁給李皓心中生出了慶幸。

 因此在後續幾天裡,李皓成功得享受到溫柔鄉的感覺,只可惜這好日子沒過幾天,李皓就又要離開都城了。

 說來李皓也是不知道文帝和凌不疑是怎麼弄的,最後怎麼突然變成了由太子親自領兵平叛,而凌不疑則作為副將輔助。

 那同樣得,李皓這個東宮的兵馬統領肯定也是脫不開干係得,也被要求跟著輔助太子。

 當然除了李皓和凌不疑外,崔侯、來歙也一同隨行,為太子保駕護航。

 也正是因為這樣,所以李皓連個副將都沒撈著,主要負責領兵保護太子。

 對此,李皓本以為這是太子主動要求得,可太子那邊卻給了否定得答桉,說這事是文帝主動安排得。

 他聽後還拒絕過了,畢竟他之前從未有過單獨領兵的經歷。

 可文帝卻並未同意,只說讓他這次正好領兵歷練,反正具體的事情都有人負責,他只要多看少說就行。

 也就是這樣,在李皓無奈之下,只能開始做著出征的準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