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出京督運糧草(第3頁)
再加上崔明也不是馬上雄主,對御駕親征沒什麼興趣。
安國先鋒兵馬很快就通過了紫陽關,踏入了靈州與永昌侯所領兵馬對峙起來,並且還有援軍在陸續抵達。
崔明見狀再次給邊境增兵,同時調派王堃親自前往合州,主持前線大軍糧草供給。
結果這時安國的國書到了,安帝這回就抓住了崔明多年在京城不動的事,在裡面把崔明一頓損,說他膽小怯懦什麼的。
並在末尾邀他會獵於集州,並嘲笑他多半是不敢去的,只敢灰溜溜的躲在都城。
在朝堂上聽完安國使節讀完國書,整個朝堂一片憤怒,要不是有著兩軍交戰,不殺使者的傳統,只怕他是走不出宮中的。
只不過憤怒歸憤怒,可崔明也知道自己的能力,與其自己去前線,還不如交給統兵大將。
只是面對安帝的挑釁,他這邊總是要給回覆的。
李皓之前便一直想要出都城,這次抓住了機會,當即便站了出來,請命道:“父皇日理萬機,自然沒空前往親自統領戰事。
但兒臣願為父皇分憂,跟隨王尚書一同前往合州,參與督辦糧草之事。”
崔明沒想到李皓會在這時候主動請命,一時間有些愕然。
而下面的朝臣倒是反應了過來,可是無論是中間派,還是已經站隊的人,此時都沒搞明白李皓的想法,也不知道是該站出來支持或者反對。
因此剛剛還熱鬧的朝堂,頓時陷入了一片安靜之中。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最終還是王堃站了出來,說太子是國本,不可輕易擅動,不如容後再議。
崔明這邊也是這個意思,因此就先跳過這個話題,接著討論起其他事情來。
等到散朝之後,崔明就把李皓給叫到了後宮,詢問起了李皓的想法:“你怎麼突然想起去合州了。”
李皓回道:“兒臣也是想為國出力,只不過兒臣能力有限,只能去做些輔助工作。
再者說安帝御駕親征,父皇要坐鎮朝廷,不好輕動,那兒臣去合州,正好也可以向將士們展示我大宿皇室與他們同在,激勵將士誓死殺敵之心。
而且兒臣是太子,既可以代表父皇,同時也比安帝要低上一些,即使在後方督運糧草,也能堵住安帝的嘴,不讓其小覷我大宿。”
崔明也明白這樣可行,只是還有些擔心李皓的安危,說道:“合州雖是後方,但也極為靠近戰場,而且作為大軍糧草轉運的重地,安國本來就會有所動作。
再加上到時有你在,安國必然會更加重視,這可不是鬧著玩的。”
李皓說道:“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兒臣雖年幼,但也明白這個道理。
不過兒臣作為太子,既享了這份尊貴榮耀,就該承擔責任,而且舅父文韜武略俱是一流,兒臣在他身邊,想來也不會有危險。
另外朝中大臣各有派別,即使有舅父在,在辦事之時也未必能完全盡心,但若是有兒臣在,想來他們也能收了怠慢之心,通力為國。”
崔明對此還有些猶豫,只不過從他的角度,這確實是目前的最好方法,而且對於李皓的理政能力,他還是有信任的。
便說道:“這件事光我同意沒用,你母后要是知道我讓你去了合州,只怕非得找我吵翻天的。
如果你真想去,那你就去把你母后說服,到時我就答應你。”
有了崔明這話,李皓便算是通過了最大的一關。
剩下王怡那,李皓沒有直接去,而是先找到了王堃,打算是先把他給攻破。
事實上,這也確實比較容易,畢竟相比於王怡的感性,王堃就要理智多了。
聽完了李皓陳述的厲害關係,他心裡就已經同意了七八分,因為只要這次大戰,宿國不是大敗。
李皓憑藉著表現,立馬就能在軍中樹立起威望,地位也會更加穩固。
再加上李皓的激將法,說他不會是對於自己的能力不自信,認為保護不了自己時。
王堃立馬就轉變了口風,答應跟著李皓一起去勸王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