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會試進場

 會試每三年一次,通常在三月舉行,此時京城正值春季,這也是“春闈”這一詞的由來。

 會試在京城貢院舉行,由禮部主持。

 參加會試的考生主要是各省的舉人,即通過鄉試並獲得舉人功名的人。

 會試的科目和內容與鄉試類似,主要考四書五經、策問和詩賦。

 但會試難度更高,要求更嚴,對於很多人來說,這個時候的政治,敏感度和才學的重要性不分伯仲。

 會試的考題由皇帝親自審定,以確保公平和權威,當然,會試的主考官、副主考官的任命也是皇帝拍板兒。

 畢竟會試之後就是殿試,能過了會試的基本就預定了進士的功名。

 到了殿試,除非你在大殿上罵皇帝,或者在大殿上公然脫了褲子拉屎,只要文章裡不犯忌諱,基本都會順利成為一名進士或者同進士。

 會試分三場進行,和鄉試一樣,也是歷時九天,每三天一場。

 第一場考四書五經,第二場考策問,第三場考詩賦。

 每場考試結束後,試卷由考官密封編號,再由另一批考官閱卷,以確保儘可能地杜絕徇私舞弊。

 其實大多數時候,是沒有幾個人敢在天子的眼皮子底下整活兒的,除非他比皇帝大。

 但皇太后不幹政,也不會將手從後宮伸到前朝,給自己親兒子找不痛快。

 沒錯,現在大周的皇帝和太后是親母子,沒有什麼庶皇子養在嫡母膝下的狗血劇情。

 畢竟,現在的大周皇帝趙雍是開國皇帝,在當皇帝之前只是個普普通通的商戶之子。

 太后當初是下嫁,畢竟歐陽家出了不少讀書人,士農工商,差的不是一星半點兒。

 也是大周皇帝趙雍上臺後,商戶之子才有了參加科考的機會,當然,也不是所有商戶都行。

 對於家財數量,和具體從事哪方面的生意也有要求。

 只不過蔣小七他們家屬於地主鄉紳,真是沒做過什麼生意,家裡的鋪子只做出租,沒有參與過實際的經營。

 雖然家財不止萬貫,地主就是地主,沒經商就是沒經商。

 家裡出了舉人後,就是耕讀之家,徹徹底底的“農”,清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