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會試進場(第2頁)

 現在是允許,誰知道政策什麼時候就變了?所以蔣家沒人想著經商。

 還是謹慎沒大錯,他們家就算不是徹徹底底的“無產階級”,那也絕對不是“商人階級”、“大資本家”階級!

 咳咳,扯遠了。

 接著說會試。

 相信經常看科舉文話本子的朋友們都知道,會試第一名是會元、第二名稱亞元。

 那麼第三名呢?

 很少有人提到第三,其實第三名就是叫“三元”的,不是三元牛奶那個三元!

 但是此“三元”和“連中三元”的三元有時會被混淆,所以漸漸地,很多人就只提會元、亞元,漸漸忽視了第三名的“三元”。

 第三名之後通過會試的都稱為貢士,有資格參加最後由皇帝親自出題的殿試。

 會試的錄取比例同樣很低,全國的舉人需要在這九天爭奪為數不多的貢生坑位。

 會試是每三年才舉辦一次全國性質的考試,每次能出三百個貢生,平均到一年就一百。

 雖然鄉試也是三年一屆,可是鄉試是以省府為單位的,大周有大大小小十幾個省府。

 這十幾個省府每三年都會新增幾千舉人,三年又三年,積攢下來,大周舉人數量已經過萬。

 拋去那些年紀太大的,無心繼續科考的,還有覺得自己學問火候不到的沒來京城。

 能來京城參加會試的,沒有一萬,也有九千了,這都一屆屆鄉試的積攢下來的。

 這些人裡面有些也不是頭一回進京了,這一點,看他們輕車熟路的找到了三年前租住的小院就知道。

 有相當一部分人是“二進宮”甚至“三進宮”了,這也很正常。

 要不怎麼會有“五十少進士,三十老明經”之說呢?

 意思就是說,你五十歲考上進士都是很不容易的,是“少進士”。

 像蔣地主這樣,年近花甲的老者也不是沒有。

 考了一輩子,學了一輩子,沒有登頂最高峰,總是有遺憾的吧。

 只不過在舉人的數量只增不減的情況下,會試的競爭也只會越發激烈。

 從二月進入三月,蔣家的氣氛也從緊張逐漸變得輕鬆。

 這是蔣小七有意而為,一根弦繃得緊了,總會有斷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