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第2頁)
問策天下,就是要把百姓與氏族,民與官,多數人與少數人,不同的角度和位置的闡述,大家能為朝廷做什麼。
沒錯,是為朝廷,為天子做什麼,就算心裡不是這麼想的。
儘管心裡想的是:天子仁政,我就忠君愛國,天子荒淫無度,我就揭竿而起。
但是儒家思想教育你,引導你,作為一個有志青年,作為一個要求進步的人,做人的基礎就要做到忠君愛國。
畢竟,儒家思想可是很多當政者最好的統治輔助工具。
這也是“百家爭鳴”後,儒家大行其道,力壓其他學說的根源。
忠君愛國是一個基本點,所有人都要圍繞這個基本點出發,才能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不論是否有為官做宰的目標,至少會試答卷上要體現一片拳拳報國之心。
對於忠君愛國,蔣小七親自整理了很多重要知識點,免得祖父等人在考試期間拍馬屁拍不到點兒上。
另外,從大周皇帝的發家史可以看出,大周皇帝就是一個很懂得團結群眾的皇帝。
始於微末之時,也懂得“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
說直白一點兒,就是知道“苟著”,這也是為啥在前朝亂世,群雄涿鹿的時代,大周帝趙雍能做笑到最後的人。
蔣小七也將大周開國皇帝的發家史,非常隱晦地添加到了會考寶典中。
會試考場中,蔣地主從看過的眾多會試寶典中搜索到自己需要的資料,這才下筆如有神。
問策天下:
“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
財匱少而山澤不闢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原大則饒,原小則鮮。上則富國,下則富家。
貧富之道,莫之奪予,而巧者有餘,拙者不足。
故太公望封於營丘,地瀉滷,人民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魚鹽,則人物歸之,繦至而輻湊。
故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間斂袂而往朝焉。
其後齊中衰,管子修之,設輕重九府,則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歸,位在陪臣,富於列國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