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跟集
早上天不亮,紀老爺子兩口子就起來收拾紀滿川父女倆跟集要帶的東西。
紀老爺子把平日裡父子幾人編的籠、席子碼整齊,放在架子車上,並用草繩綁好,防止散落下來。
紀滿川還去院子外邊的菜地裡割了些韭菜裝在車上。
紀永靈瞅著那跟營養不良似的乾巴韭菜葉,心想估計難賣掉。
不過這次紀永靈卻想錯了。
因為從古代到近代,國內的土地大都被拿去種糧食了,能用來種蔬菜的田地非常少,所以普通老百姓飯桌上的菜葉以野菜居多,只有那些有錢的大戶人家,專門有莊子種菜吃。
不像現代,家家戶戶飯桌上的青菜、肉類吃到飽。
楊氏把黃芪藏在一個倒扣著的籠裡,並且用樹葉蓋好,又遞給紀永靈一個褡褳,裡面裝了幾個菜糰子和兩個裝滿水的葫蘆,並再三叮囑道:“千萬跟好你爹,別走丟了。”
天開始矇矇亮,紀滿川就拉著家裡那輛沉重的架子車上路了。
紀永靈跟在車子一側,用力得推著車,架子車的韁繩在紀滿川的肩膀上勒出一道深深的印子。
路兩邊,有點多泛黃的油菜花已結出了沉甸甸的籽兒,小麥也綠油油的連成一片。
路上也有一些和紀永靈他們一樣去跟集的人,有男有女,有牽著牲口的,有拎著籃子的,也有和紀滿川一樣拉著車的,偶爾也能看到騎著驢或者拉著騾車的。
北方這種大集不是每天都有,一般約定俗成隔幾天開一次集,像寧平縣就是逢三、六、九日才有集。
到了寧平縣集市,紀永靈才知道,這個時代的集市並不在縣城主城區,而是城西頭靠近城外的一片區域,是大家自發聚集而成的。
集市集中在主幹道的兩旁,路邊發黃的土坯房前早已擺滿了各種攤子,有賣吃食的、賣菜的、賣布的、賣草藥的。
賣吃食的炊具很簡單粗獷,基本就是一個泥爐子,上面架個鍋,大點的攤子還會擺張破木桌子和板凳。
不過吃食種類倒挺多,有熱氣騰騰的擀麵條、剛出鍋的炸麻花和油糕、還有沾著芝麻的油果子以及各種大餅和包子。
擺在路邊的布攤顯得單調些,基本就是簡單的白、藍布,應該都是村裡人自己織的粗布拿來賣。
後面的土坯房裡有一些飯館子和各式鋪子,看樣子貨物種類和質量應該是比路邊攤子上的好很多,但是肯定和縣城內的店鋪沒法比。
這個時代大多數平民家境都較為窘迫,來跟集的多半都像紀永靈父女一般,自帶乾糧,很少能夠捨得花錢買些吃食,所以這裡的吃食攤子主要賣給過路商客或者城裡出來閒逛的有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