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富有冒險精神(第2頁)
儘管前緣縫翼技術歷史悠久,但研發者們往往更注重縫翼的尺寸和位置,而非真正起效的那個‘縫隙’本身。
經過半小時的研究,他跳過了複雜的計算部分,直接在風洞測試的數據中找到了關鍵信息。
“楊總,我相信我能搞定這個風翼研發!”他說著,將文件歸位,轉頭看著楊知書。
“可是,光靠我們601研究所的力量可能還不夠。”他補充道。
“連601所都辦不到?”旁邊的柳明驚訝不已。
“確實如此。根據這份文檔,我們可以歸納出幾個關鍵挑戰。”
說著,許寧走向黑板,拿起粉筆,在乾淨的一面寫下:
“首先,對於擁有大偏角襟翼的多段翼型來說,即便是在低速飛行條件下,前緣上部也可能出現局部超音速流動;
這意味著即便是在亞音速狀態下的襟翼工作,也會牽涉到複雜的跨音速流場模擬。”
許寧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航空工程師,他正在講解機翼研發中的複雜問題。
他說:“首先,當機翼前端產生的尾跡與後端的空氣層混在一起時,形成的這個混合層很難用現有的公式來預測其行為。”
接著他指出更棘手的問題:“特別是當後緣的襟翼向下彎曲時,會在機翼末端產生氣流分離。
如果這時前端的縫翼也調整角度,那麼兩個位置的氣流都會變得混亂,兩者之間會產生不良影響。”
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理解,許寧在黑板上勾勒了一個典型的三段式機翼,並指出了當這兩個部件同時工作時,機翼表面可能出現的各種氣流狀況。
楊知書聽後點頭贊同,回憶起過去在這方面的艱難探索,同時也對許寧迅速抓住問題核心的能力感到敬佩。
許寧接著說:“既然問題在於縫翼和襟翼之間的相互作用,那麼單獨改進縫翼可能不夠理想。
我打算將這兩個組件當作一個整體來看待,重新研發它們,考慮到五個關鍵因素:
後緣襟翼的角度、長度,以及前緣縫翼的角度、重疊程度和縫隙寬度。”他還提出一個創新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