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富有冒險精神
許寧並不需要通讀所有材料,他關注的重點在於原始研發概念以及當初法國團隊和601所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遇到的具體障礙。
當他翻開總體研發圖,看到那複雜的三段式前緣縫翼構造時,不禁脫口而出:“哇塞,竟然是這樣的研發?”
沒錯,這樣的縫翼研發讓許寧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不過不是在華夏或法國的飛機上見到過,而是在印度的LCA“光輝”戰鬥機上。
這款自1983年起開發直至2016年才正式服役的無尾大三角翼戰機,其風翼正是採用了類似複雜的三段式結構。
顯然,達索公司在後續工作中完善了這一研發理念,並將其應用於LCA項目之中。
在一場關於戰鬥機研發的討論會上,許寧無意間的一句話引發了大家的好奇心。
“常博士,您之前接觸過這樣的研發嗎?”會議室裡有人問。
“沒直接接觸過,只是有些瞭解。”許寧連忙澄清。
“這種三段式的前緣風翼,其實更適合那些法國的無尾三角翼戰鬥機。
配合後緣的雙段升降副翼,它們可以在機翼和垂直尾翼之間產生有利的渦流。”
“但我們的殲-8ii採用的是傳統的佈局,後面還有一個水平尾翼。
在這種情況下,三段式縫翼不僅不能發揮優勢,還會增加不必要的阻力和重量,所以楊總剛才提到研發太過複雜也是有道理的。”他解釋道。
聽罷,與會者們都點頭贊同。畢竟,當華夏剛開始與達索公司合作時,也就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國內的航空工業還處於模仿階段。
而到了1996年,大家積累了一些經驗,已經能夠識別出研發方案中的不足之處。
楊知書起身,從一堆文件中挑出一份較新的研發稿遞給許寧:“複雜性只是其中一個方面。
自從法國專家離開後,我們試著簡化研發,僅保留外側的兩段縫翼,並將結構改為單段式。
這樣做確實減輕了重量,卻沒能徹底解決副翼與襟翼間的相互影響。”
許寧瀏覽著這份標有1990年日期的文檔,心中對問題有了大致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