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李世民和他的團隊如何塑造貞觀氣象
武德九年(626年)八月,李世民即位稱帝,是為唐太宗。
此時的天下,經過高祖李淵多年治理初步實現統一,隋末亂世民不聊生的局面也得到有效緩解。
但突厥、吐谷渾等外部勢力持續侵犯大唐,甚至一度兵臨長安城下;朝堂之上各種派系糾葛纏繞,暗潮湧動;國內尚未完全穩定,新舊體制並行,亟需規範統一;百姓生活還很貧困,特別是邊遠地區,小規模叛亂時有發生。
擺在李世民面前的問題依然很多,形勢仍很嚴峻。稍有不慎,辛苦打下的江山極有可能重新落入四分五裂的局面。
在這種情況下,李世民憑藉卓越智慧和過人膽識,採取重金誘惑與武力威嚇相結合的方法,在長安附近便橋上與東突厥頡利可汗結下互不侵犯盟約,史稱“便橋會盟”,為大唐贏得了幾年寶貴的和平發展時間。
就在短短几年裡,太宗與他的臣民勵精圖治,不僅開創了大唐近三百年的基業,更是成為後代君臣仿效的典範。
【01】練兵重在平時
太宗是行伍出身,深知塑造一支強大武裝力量的重要性。即位後,便經常在顯德殿前指導將士習練射術,並告諭他們:“戎狄犯邊,自古就有。原因在於邊境稍有安寧,國主就安逸忘危,以致戰事來臨無法抵禦。
朕不用你們承擔與征伐無關的苦累勞役,只要你們勤練弓矢武藝。朕平時當你們老師,指導你們訓練;戰時做你們統帥,帶領你們破敵。如此舉國百姓或可享受太平!”
他還時常親自監考,凡射術精湛、中靶多者予以厚賞,其直接領導也給予優等考績。
根據當時規定,持兵刃到皇帝所在,一律處以絞刑。群臣出於對太宗安全的考慮,勸他不要這樣,萬一遇到個別悖逆之徒暗算,恐怕不是注重江山社稷的做法。
太宗卻說:“帝王視四海如一家,國土之內都是朕的赤子,朕對他們推心置腹,為何偏要猜忌身邊將士!”
太宗不僅狠抓士卒戰鬥技能訓練,還格外重視戰術素養的培育薰陶。他常對將領們說:“我自幼征戰四方,懂得些行軍佈陣的要領。每次出戰,我先觀察敵方戰鬥陣形配置,判斷出他們的強弱點在哪裡。而後用我方薄弱力量引誘敵方精銳來襲,分散其佈勢;最後再集中主力,猛擊其樞紐。”
“敵攻我,最多打進百餘步;我擊敵,則一下貫穿其整個陣形,再分兵從後加以抄擊,往往一戰而勝。我取勝的訣竅就在這裡。”
說得通俗些,就是時機不到不動手。太宗當年可以和竇建德、劉黑闥、劉武周等強敵一耗數月就是不出戰。而一旦機會來臨,必一戰破之,再窮追不捨,直至敵酋授首。
懂得忍耐權衡的人,才能享受最後的勝利果實。
太宗的做法極大激勵了三軍部眾,他們人人爭先,刻苦習練,塑造了濃厚的尚武風氣。大唐軍隊也在他的領導下,成為橫掃天下、野戰無敵的精銳,在日後對突厥、吐谷渾、薛延陀、高句麗等外敵作戰中罕逢敗績。
【02】獎賞務求公正
太宗根據文臣武將貢獻值,親自審定了長孫無忌等功臣的爵位封邑,讓陳叔達當眾頒佈,並且說:“朕的封賞可能有不到之處,你們誰覺得有問題歡迎來提。”
人嘛,在功勞面前都會覺得自己出力最大。李世民話音剛落,底下就議論紛紛。
太宗叔父、淮安王李神通首先站出來說:“臣當初第一個在關中舉兵響應太祖,而房玄齡、杜如晦這些人只會耍弄筆桿,現在連他們都位居臣上,臣不太服氣。”
李世民正色回答:“叔父您當年的確第一個起兵,但恐怕也有自求脫禍的因素。等到竇建德吞併山東,叔父您全軍覆沒;劉黑闥死灰復燃,您又望風逃竄。”
“房玄齡他們運籌帷幄,使社稷得以安定,論起功勞肯定排在叔父前面。您是我的親人,我對您沒什麼可以吝嗇,但卻不能拿親情去兌換功勳。”
李神通面紅耳赤的退下,眾人相顧著說:“陛下真公平,連淮安王的面子都不給,我們還有什麼可說。”隨即心悅誠服。
房玄齡作為太宗當秦王時的舊僚屬,代表秦府發言:“秦府許多沒升官的都抱怨說跟著您多年,卻排在前東宮(指李建成)與齊王府人的後面。”
李世民答:“作為帝王必須至公無私,這樣才能贏得人心,朕與你們平時吃穿用度,全都取自於民。朝廷設置官職的本意也是造福百姓,應當選任賢才,怎能按新舊順序劃分先後!如果新人賢良,舊人庸碌,難道還要舍賢取庸!不說自己能否勝任,一味只知抱怨,這哪裡是為政體制!”
有人還對太宗提議,把過去秦王府士卒全部提升為武將,調入宮廷擔任護衛。太宗說:“朕以天下為家舉賢任能,怎可除了舊時部伍誰也不信。你的提議,不是讓朕廣佈恩德於天下的做法!”
【03】發現人才,培養人才
所謂得人才者得天下!不論哪個年代,人才都是國家得以生存、發展的基礎。太宗既堅持親自在平時觀察提拔有操行能力的賢良,也注重發揮職能機構作用,建立良好的選人用人機制,使各類人才能夠競相湧現、發揮作用。
太宗聽說景州參軍張玄素有學問,將他召來請教為政之道,他說:“隋朝天子喜好親自處理政務,不信任群臣。群臣只知機械執行,沒人去管是非對錯。靠個人智慧參決天下事務,如果得失參半,過失就已很多。何況臣子諂諛奉承不講真話,君王壅塞無知自詡高明,哪有不亡的道理!”
“陛下如能謹慎選用賢臣授予任務,根據實效施以獎懲,又何愁天下不治!另外,在隋末亂世中,真正欲圖爭取天下的不過十來人,其餘都是出於保全鄉里的想法暫據一方。由此可見,百姓中喜好動亂的只是少數,全看君王能否安撫。”
太宗欣賞他的看法,將其拔擢為侍御史。
前幽州記室張蘊古起草《大寶箴》(注:“箴”是古代一種以勸誡為主的文體),呈交太宗。主要觀點如下:
“聖人蒙受天命,前來解困消厄,用一人治理天下,而不是拿天下奉養一人。”
“房屋再大,實際所佔不過一身;昏昧君主,卻要廣建玉宇瓊樓;珍饈再豐,飽腹之後只能丟棄;無知帝王,偏偏沉溺酒海肉山。”
“君王既不可碌碌無為,也不可苛察瑣碎。雖拱手在上,卻能體察下情;任眾口紛紜,自能辨清是非。”
太宗嘉許之下,任命他為大理丞。
太宗在弘文殿收集存放了二十餘萬卷書籍,專門設置弘文館管理,延聘虞世南、禇亮、姚思廉、歐陽詢、蔡允恭、蕭德言等名聞天下的博學大家兼任學士,讓他們輪流值班。辦公間隙,請他們進入內殿講論前朝往事,評析為政得失,商討國家大事,經常到夜深才散。同時,選取三品以上官員子弟進入弘文館學習,為帝國培養治國理政人才。
隋朝選拔人才,往往集中在每年十一月至次年春季之間,過期不候。古時交通不便,人們都嫌時間緊張。吏部侍郎劉林甫奏請太宗,人才應四季皆可遴選,隨時填補空缺。制度頒佈實施後,人人感到方便。
唐朝初年,士大夫飽嘗動盪離亂,不願出來做官,導致朝廷官員缺編。尚書省讓各州選人補缺,州府大多推薦那些未經吏部註冊的人補位。到了貞觀年間,這種現象完全消失。尚書省在限定的期限內組織考核,前來參加的多至七千餘人。劉林甫根據他們的才能,安排到適宜崗位,大家交口稱讚。
【04】靠誠信治天下
民部尚書裴矩上奏:“百姓家中有遭突厥侵犯的,建議每戶補助一匹絹。”
太宗批覆:“朕以誠信治天下,你們不能光圖賑災名聲卻不辦實事。每家每戶大小不一,怎能都是一個標準。”裴矩立即按太宗批示,以每戶實有人口重新分配所需物資。
有個大臣奏請去除佞臣,太宗問他:“你所說的佞臣是哪個?”大臣答:“臣官職卑微,不知他是誰,陛下您只要召來群臣,佯裝發怒一試便知。有敢於犯顏不屈的,那是忠臣;有畏懼順從的,一定是佞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