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盛世下的隱憂(第2頁)
在他眼裡,自己永遠都是排在第一位的。沒有雷霆手段,哪做的了一國之君!
在玄宗的領導下,開元十八年(730年),全國死刑犯僅有24人,打破了由太宗在貞觀四年(630年)所創下的29人紀錄。
開元二十年(732年),全國人口4543萬人,較七年前的開元十四年(726年)增長了401萬人,平均每年增長近57萬人。
但隨著繼任時間的延長,玄宗也逐漸放鬆了自身要求。繁華盛世下,危機在不知不覺中醞釀累積。
第一,大搞個人崇拜,生活日漸奢靡。古時帝王都自稱天子,寓意上天之子。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九州之內、唯我獨尊的生活,很難不讓他們產生一種非同常人的錯覺,即便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些一代明君也概莫能外!
繼位之初,他們還能認清百姓的重要,知道“船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時間一長,仍能善始善終的幾乎沒有。
開元十七年(729年)八月初五,玄宗在花萼樓宴請百官,慶賀自己生日。
尚書左丞源乾曜、右丞張說帶領百官,奏請把這一天定為千秋節,每年放假三天,准許全國官員、百姓宴飲取樂。
把自己生日當做全國節日的做法,有唐以來玄宗是第一人。
自此之後,歷代帝王紛紛仿效。明、清時期,又把太后、太子的生日也作為節日慶賀。
開元十八年(730年)二月,玄宗又恩准百官在春季的三個月裡,每十天休息一天,用以出遊玩耍、大宴賓朋。一品至從五品官員每擺十二桌,朝廷還補貼五千緡。
此後每年的春三月裡,玄宗都會在花萼樓設宴,邀請遊玩回來的高官重臣,讓他們輪流起舞,盡興而歸。
於是長安城內權貴名士飲宴成風、爭相豪奢,民脂民膏在泛溢著酒香詩情的繁華中揮霍一空,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是對當時社會生態的真實寫照。
奢靡之風一旦大開,各種醜象勢必接踵而來!戒奢倡儉,絕不僅僅是行為習慣問題,而是關乎天下興亡的大事!
第二,過於放權,賦予地方的軍政權力太大。玄宗不是事事親力親為的帝王,在軍政事務的處理上願意抓大抓總,其餘事務交由宰相,或是地方辦理。所以他這個皇帝做的很瀟灑,能有大把時間去從事他喜歡的演藝事業。
開元二十年(733年),因東北方向威脅加重,契丹、渤海靺鞨屢次作亂,玄宗下令讓幽州節度使兼領河北道採訪使。
在原有幽州的基礎上,統管衛州(今河南浚縣)、相州(今河北臨漳西南)、洛州(今河南洛陽東北)、貝州(今河北清河、山東臨清)、冀州(今河北冀州)、魏州(今河北大名東北)、深州(今河北深州)、趙州(今河北趙縣)、恆州(今河北正定)、定州(今河北定州)、邢州(今河北邢臺)、德州(今山東德州)、博州(今山東聊城)、棣州(今山東陽信)、營州(今遼寧朝陽)、鄚州(今河北任丘)十六州及安東都護府。
這是個什麼概念呢?遼寧以東、河北全境、河南以及山東部分地區都在其管轄範圍之內。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玄宗又下令,將由他治下的遼闊疆域,劃分為京畿、都畿、關內、河南、河東、河北、隴右、山南東道、山南西道、劍南、淮南、江南東道、江南西道、黔中、嶺南十五個道。
把行政層級由中央、州、縣“三級制”,改為中央、道、州、縣“四級”。
每個道設一名採訪使(相當於省長),用“漢六條”來約束他們。
京畿、都畿兩道採訪使由御史中丞兼領,其餘採訪使從優秀刺史中挑選任命。採訪使一般不予更換,除改變原有制度等重大事項需奏告朝廷批准,其餘事務允許其視情處置,先行後報。
從上述兩項改革可以看出,玄宗的心有多大!
客觀的看,實施層級管理,有利於發揮各級的主觀能動性。但以當時的通聯條件,這種做法對節度使、採訪使個人品行要求太高,一旦選人不慎或是管控鬆懈,就會在地方形成獨立勢力,為中唐時期的藩鎮割據,埋下了隱患。
第三,官員選任渠道過寬,推行論資排輩,靠實幹晉身的動力不足,優秀官員很難脫穎而出。想做大唐官員,除了參加科舉高中進士,還可通過門蔭、薦舉、軍功,甚至請託等多種方式獲取。
科舉在唐初實施,女皇武則天時予以規範,但在官員中所佔比例不大。
開元十七年(729年),國子祭酒楊瑒曾在一次奏疏中指出:“每年進士及第的官員不足百人,而從九品以外胥吏轉正的卻有兩千多人,進士連他們的十分之一都達不到。聽任這種風氣蔓延,恐怕沒人再肯精研學術,禮義廉恥將日漸傾頹。”玄宗雖然褒獎了他,卻並未採取解決措施。
開元十八年(730年)三月,宰相裴光庭兼任吏部尚書。裴光庭前文有過介紹,他父親裴行儉也曾做過吏部尚書,提出的張榜公示制度,成為大唐永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