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盛世頂點之一,單方面毀約的大唐(第2頁)
趙惠琮一到,立即以玄宗指示為由,逼迫崔希逸出兵襲擊吐蕃。崔希逸不敢違令,只得率軍從涼州以南進入吐蕃境內兩千餘里,在青海湖西大破毫無防範的吐蕃,斬首兩千餘級,乞力徐僥倖逃脫。
事後,趙惠琮、孫誨如願以償,均受到重賞。而好不容易才恢復的和平環境卻隨之終結,吐蕃停止朝貢,雙方進入戰爭狀態!
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很多時候就毀在少數人的所謂“愛國壯舉”上。戰火一開,無數生靈橫遭塗炭,有人卻藉機加官進爵。可悲的是,所有人的關注點都放在日益加劇的仇殺上,卻忽視了到底是誰造成了眼前這一切!
有人在流血,有人在狂歡,正義卻往往選擇站在了陰謀者這邊!
開元二十六年(738年)三月,被激怒的吐蕃大舉進犯河西,被崔希逸擊退。
鄯州都督(今青海樂都)杜希望乘勝攻陷吐蕃新城(今青海門源縣北),將這裡改稱威戎軍,留下一千軍隊駐守。
戰後,崔希逸申請離開了這個令他羞愧的地方,調任河南尹。途中,他總想起曾經在乞力徐前的信誓旦旦,以及那些被無辜殺戮的吐蕃邊民臨終前的慘狀,鬱悶之下生了場大病,到任沒多久就抱憾而終。
與孫誨這樣的勢利小人相比,崔希逸是個有良知的人。唯其如此,對於毀約這種行為,才令他痛苦不堪。
吐蕃的報復行動,讓雙方戰事升級。
五月份,玄宗下令毀掉赤嶺界碑,並迅速調整前方部署。
任命岐州刺史蕭炅為河西節度使(治涼州,今甘肅武威);鄯州都督杜希望為隴右節度使(治鄯州,今青海樂都);太僕卿王昱為劍南節度使(治益州,今四川成都),分別從三個戰略方向經略吐蕃,大有徹底吞併吐蕃之意!
杜希望率軍奪取吐蕃所建橋樑,在河岸附近修築鹽泉城(今青海循化西北)據守。吐蕃發兵三萬迎戰,杜希望兵力較少,部眾恐慌不安。左威衛郎將王忠嗣毫無懼色,帶領所部向吐蕃陣地發起衝擊,所到之處勢如破竹,連殺數百人。
吐蕃陣形大亂,杜希望乘勢猛攻,吐蕃大敗而逃。王忠嗣一戰成名,因功升任左金吾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