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狼木 作品

第92章 肅宗的猜疑型人格導致的人倫悲劇(第2頁)

 兩人採用疑兵之計,在長江渡口遍插旗幟,造成一種兵力眾多的假象。李璘與兒子李瑒登城觀望,面露懼色。季廣琛暗中對眾將領說:“我輩跟隨永王到達這裡,天命沒有見到,戰敗卻近在眼前。還不如趁著戰鬥沒有打響,早點找好退路。如果死在刀箭之下,那可就永遠無法洗清逆臣惡名了!”

 眾人深以為然,於是季廣深帶領麾下投奔廣陵(今江蘇揚州),渾惟明投奔江寧(今南京境),馮季康投奔白沙(今湖北孝感市孝昌縣),將領們一下子跑了個乾淨。李璘憂懼難安,不知該怎麼辦才好!

 當天晚上,駐紮於江北的唐軍點亮火炬,火光在江水的映照下,一個彷彿變成了兩個,整個江面都是星星點點的火光,根本分不清到底有多少人。李璘的部眾也點火呼應,李璘以為唐軍已經渡江,急忙帶領家屬、親信悄然出城逃遁。

 天亮時分,李璘發現唐軍仍在對岸,於是重新進入城內,收攏殘部乘船逃離。行駛至新豐(今浙江嘉興境)時,遇到追擊的唐軍將領趙侃。李璘派兒子李瑒與將領高仙琦迎戰,趙侃一箭射中李瑒肩膀,李璘全軍潰散。

 李璘與高仙琦向南投奔鄱陽(今江西上饒),收拾府庫盔甲,準備撤至嶺南,途中遭到江西採訪使皇甫侁追擊,被黃甫侁擒獲,秘密處死於一處驛所內,其子李瑒也死於亂軍之中。

 事後,肅宗埋怨皇甫侁未經請示,擅自處死自己的弟弟,將他革職處理。

 這場所謂的作亂,在代宗李豫繼位後予以平反昭雪。原來李璘並不是什麼擅自東出,而是有當時玄宗的詔令在身,讓他向東統領江淮精銳,渡海襲擊叛軍大本營幽州。

 肅宗純屬出於對父親玄宗的痛恨心態,以及爭奪權力的需要,才將李璘起兵定義為“叛逆”而加以鎮壓。

 大詩人李白曾作為永王幕僚,全程參與了此次行動,並先後創作了《永王東巡歌十一首》《在水軍宴贈幕府諸侍御》等一系列不朽詩史,清晰保存了這段被權力所歪曲、掩蓋的歷史真相。

 【2】建寧王李倓含冤而死

 建寧王李倓是肅宗的第三子,生性英明果決,頗有些太宗當年的影子。他在勸說肅宗留在靈武、擁立肅宗稱帝方面立有大功,表現的非常搶眼。肅宗對他也非常欣賞,曾有心讓他出任天下兵馬大元帥。後在白衣山人李泌勸說下,才改任李倓的哥哥廣平王李俶為元帥。

 至德元載(756年)十二月,李泌為肅宗定下了“先奪取范陽、後安定兩京”的平叛方略,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由李倓為范陽節度大使,與郭子儀、李光弼分從南北兩個方向夾擊范陽,得到了肅宗的認可與採納。

 在這一平叛方略中,李倓作為北路軍統帥的地位與作用舉足輕重,體現了李泌對其操守品行以及軍事能力的充分認可。

 關於肅宗與李泌的關係前文有過介紹,兩人是布衣之交,友誼非同一般。肅宗在徵召李泌前來輔政後,對李泌言聽計從。甚至在一些家務事的處置上,肅宗也完全聽取李泌意見。

 比如玄宗從成都賞賜給張良娣一套豪華的七寶馬鞍,李泌勸肅宗收回府庫,充作賞賜有功將士的獎品。

 肅宗一心想立張良娣為皇后,李泌提議肅宗應以平叛大業為重,立後的事待收復兩京,從成都迎回玄宗之後再定不遲。

 這兩件事李泌的出發點與站位點毫無問題,但卻引起了張良娣的不滿。而李輔國則是肅宗身邊最為得力的宦官,他對李泌所受禮遇與寵信也非常忌恨。於是,這兩人內外勾結,沒少在肅宗面前說李泌的壞話。

 李倓作為肅宗愛子,對這些事情自然知道的很清楚。他看不慣張良娣與李輔國的言行,有心替李泌出頭,便在私下裡找到李泌說:“先生您把我舉薦給皇上,使我得以施展胸中抱負,盡到一名臣子的責任。我無以為報,懇請替您除去兩大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