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君臣論治
奉天解圍,關中形勢總體向好發展!
李懷光雖一直領軍在長安附近繞圈子,對朱泚嚇而不打。但明眼人都能看出,如果不發生極其特殊的情況,朱泚滅亡只是個時間問題。
至於兩河戰場,雖仍僵持不下,但畢竟距京城較為遙遠,短時期內不會威脅到朝廷安全。
經過一個多月血雨腥風的生死考驗,德宗較之繼位之初的急於求成淡定了許多。
一天,德宗與翰林學士陸贄交談,與他商討當前施政的緊急事務有哪些。
陸贄侃侃而談:“臣以為,當前最大急務莫過於體察民心之所依,而後符合民心的優先辦理,背離民心的儘快祛除,使君王與百姓同好同惡!”
“近期的叛亂表明,我們在體察民情、順應民心上問題很多,君臣之間交流渠道不暢,地方官員的想法不能及時為朝廷所知,朝廷的政策也無法讓他們完全領會。事情的真相無人去深究,聽來的消息又未必屬實,以致真偽摻雜其間,君臣猜忌橫生。”
“在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上,如果我們能廣開言路、集思聚智,以正確的方式行使正確的事,而不是單憑主觀臆斷、聽任奸人挑唆,那麼天下雖大也能同心同德,誰還會甘冒忤逆惡名為非作歹呢!”
“立國的根本在於民眾擁護,而民眾的擁護在於知曉他們的真實想法,及時替他們解憂紓困。《易經》中,坤在上乾在下是地天泰,乾在上坤在下為天地否。”
“坤在上乾在下,看著天地顛倒,卦義卻是代表吉祥的“泰”,這是由於天地相交、上下相知的緣故。而乾在上坤在下,貌似符合常理,卦義卻是代表災禍的“否”,這是因為天地之間、君臣之間阻隔不通,無法交流!”
“因此,歷代聖王雖高居萬人之上,卻會將自己的意志服從服務於民心所向,而不會以一己之意違背萬眾之情。”
“陛下您憤恨藩鎮做大這個既成事實,親自擔負起削藩平叛的重任,企圖用嚴厲強硬的手腕、毫不妥協的作派,一舉蕩平妖孽,使我大唐重新中興於天下。”
“然而藩鎮問題為禍已久極為複雜,高壓之下遠方藩鎮不清楚朝堂真相,為保全性命而抗旨興兵;近處將領又畏於君威難測,因避罪免責而苟且偷安。”
“陛下考慮的是治理天下,臣子們卻在琢磨著如何躲避誅殺;臣子想要向您盡忠,又惟恐遭到您的無端揣測。以致您的聖謀遠慮無法下達於群臣,群臣的想法也不能上傳至聖聽。”
“臣曾做過御史,每半年才有一次機會進朝拜見。只見您高高端坐於寶座之上,群臣遠遠站在下面低首斂息,如果您不降旨垂詢,群臣誰敢陳述事實!”
“一殿之內尚且如此,天下之大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