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西夏(第2頁)
宋夏戰爭
宋夏戰爭是發生在北宋時期西夏和北宋之間的一系列戰爭。北宋仁宗景佑五年(1038年),北宋的藩屬党項政權首領李元昊脫宋自立,自稱皇帝,去宋封號,改元“天授禮法延祚”,建國號“大夏”,史稱“西夏”。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寫信通知北宋朝廷,希望他們承認這一事實。可是北宋大多數官員主張立刻出兵討伐西夏,興師問罪。於是宋仁宗於當年六月下詔削去李元昊官爵,並懸賞捉拿。從此,長達三年之久的第一次宋夏戰爭全面爆發。直至宋仁宗慶曆四年(1044年),北宋與西夏達成和平協議,史稱“慶曆和議”。不過,後來到了宋神宗、宋哲宗統治時期,宋夏之間又爆發了戰爭。宋夏戰爭斷斷續續,依照北宋在位皇帝的順序,將仁宗時期與西夏的戰爭歸為第一次宋夏戰爭,英宗時期為第二次宋夏戰爭,神宗時期為第三次宋夏戰爭,哲宗時期為第四次宋夏戰爭,宋徽宗時期為第五次宋夏戰爭?。
靈州之戰
靈州之戰發生於北宋元豐四年(西夏大安七年,1081年),在宋與西夏的戰爭中,宋發40萬大軍,五路出師,大舉進攻西夏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等地區的作戰。此戰,宋五路大軍無主帥,缺乏統一指揮,長途奔襲,糧餉不繼,以致失敗;西夏軍採用縱其深入、先疲後擊方略,大敗宋軍。
晚唐、五代、宋、金時期西北存在的勢力
共14個詞條9.1萬閱讀
歸義軍節度使
歸義軍是中國唐朝末年、五代十國直到宋朝初年,以河西地區敦煌核心的漢人地方政權。由唐朝名將張議潮建立,並推翻了當時吐蕃貴族對沙州持續60年的統治,在張議潮手中歸義軍勢力基本達到了極盛,一度統治了河西地區十一個州,歷經張氏、曹氏兩個氏族統治時期。 840年,回鶻汗國滅亡,大批迴鶻流落河西走廊。大中二年(848年)張議潮收復瓜沙二州,三年收復甘、肅二州,四年收復伊州,鹹通二年(861年)收復涼州,“西盡伊吾,東接靈武;得地四千餘里,戶口百萬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歸”。 鹹通十一年(870年)九月,回鶻入侵,於西桐海為張淮深所敗,鹹通十六年(875年)正月,又為張淮深所敗。唐末,張承奉建立西漢金山國,自稱“金山白衣天子”。鹹平五年(1002),歸義軍再度與甘州回鶻發生戰爭,歸義軍內部發生兵變,曹延祿與弟弟曹延瑞和族子曹宗壽被脅迫自殺。曹宗壽掌握了歸義軍政權,宋朝以羈縻對待。歸義軍和遼朝開始通使。景德三年(1006年),黑汗王朝滅于闐王國,寺院僧人聞訊,十分恐懼,將文物藏在隱蔽的洞窟中,這就是日後的敦煌遺書。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曹宗壽去世,兒子曹賢順即位。天禧四年(1020)和天聖元年(1023),曹賢順曾兩次向宋進貢物品。景佑三年(1036年),歸義軍為李元昊所滅,第八任節度使曹賢順以千騎投降西夏。 節度押衙是歸義軍政權的中堅支柱和核心力量。節度使通過押衙,將各個階層的官員都納入歸義軍府的系統中,擴大了歸義軍政權的統治基礎。
河西節度使
河西節度使,是唐朝在涼州設置的節度使,是十大節度使裡軍事實力最強的節度使。在唐玄宗時期,涼州都督賀拔延嗣作為第一位天寶十大節度使,得以軍事專殺,行則建節府,樹六纛,外任之重莫比焉。故涼州又有“天下第一節度”之稱。晚唐以後復置的河西軍,是作為唐末五代時涼州一帶的官軍殘餘勢力,後來的涼州溫末、吐蕃六穀蕃部正是其後裔,是唐朝、大周武則天時,涼州武力豪族集團的重要組成。
于闐國
于闐(tian)國(前232—1006年)是古代西域佛教王國,中國唐代安西都護府安西四鎮之一。君主國姓為尉遲(讀音yu chi),因仰慕唐朝,有兩位君主改姓李,他們分別是尉遲僧烏波(李聖天)、尉遲蘇拉(李從德),國祚長達1238年。親歷于闐的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敘述于闐:“自茲已降,奕世相承,傳國君臨,不失其緒”。可知尉遲氏家族在長達千年的時間裡,控制著于闐政權。古代居民屬於斯基泰人”(scythians),另一說法為藏族和印度的混血部族。《北史?于闐傳》也有相關的記載:“自高昌以西,諸國等人,深目高鼻。惟此一國,貌不甚胡,頗類華夏。”1006年,被喀喇汗國吞併,逐漸伊斯蘭化。11世紀,人種和語言逐漸回鶻化。于闐地處塔里木盆地南沿,東通且末、鄯善,西通莎車、疏勒。盛時領地包括今和田、皮山、墨玉、洛浦、策勒、于田、民豐等縣市,都西城(今和田約特幹遺址)。